
乡村振兴,农机助力
文/蒋四清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金色的大地上,稻谷飘出醉人的芳香。在这美好的时节,在东流镇红叶村这块美丽的田野上,旌旗招展,机声隆隆,池州市水稻收割暨减损及"三秋"农业机械化技术演示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市农机系统各乡镇负责人、县农机工作人员、农机大户及种粮大户共计一百余人现场观看了机械作业演示。四台不同型号的收割机同时作业,秸秆打捆机紧随其后将秸秆进行打捆,四台大型耕作机械同时耕作。无人飞机进行油菜直播,完美地演示了农作物的耕种收的全过程,做到水稻颗粒归仓,解决了秸秆禁烧问题,机械耕作方式科学,效果好,无人机直播效率高。


东流镇是农业及农机大镇,尤其红叶村极具代表性。红叶村是农机局联系的农机推广示范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分田到户需要适应当时的情况下小型6马力开始,到九十年代的解决传统水稻生产的三弯腰之一的收割机插秧机械,到本世纪的土地扭转所需要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从推广到辐射带动。红叶村广大机手是农机新机具的率先使用者,也是受益者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了许多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农机发家致富的带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钱寿祥。
红叶村,东临尧渡河,南接黄泥湖,西靠长江,北汇东流镇,门前良田千顷,屋后绿树成荫,依山傍水,美丽富饶,是多民族居住的村,有汉族、回族、壮族、彝族、朝鲜族等民族。村内民族和谐、社会稳定,秩序井然。全村居民479户,人口1807人,辖18个村民组,耕地确权面积9537.5亩,现有党员82人,村“两委”干部6人。走进红叶村,只见田成方、树成行、沟渠道路成网,村民房屋沿内河一字排开,规划有序,一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景象。今年红叶村自行修建的3.5公里柏油马路似乎也在向外界展示着近年来该村发展的骄人成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务实求新的红叶村争创了多个第一,安徽省第一家买"洋机"的村,东至县第一个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村,东至县土地经营规模最大的村,东至县平均粮食亩产最高的村,池州市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示范村。池州市土地流转示范村,东至县农业综合项目村,东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先行村,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校共建研究生实习基地。
现在的红叶村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相比早已是“换了容颜”。目前村里的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项目已完美收官。村民文化广场、休闲小亭、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农机大院、村民公约、孝道文化墙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居民的生活。门前路边的花坛里应季的花儿正艳,6米宽的柏油路贯通中心村,村道的一面是沿河带状分布的新农村鳞次栉比的楼房,另一面是沃野平畴的合作社流转稻田,舜风农业、巨丰农业等落户这里从事稻虾共养企业的产业正旺,金黄色的稻浪间穿行着一条乌金色路面,是大地上真正的诗和远方。

农村兴,则国家兴;农村富,则国家富。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呼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一锤定音的重大作用。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转型提升,促进产学研融合的新要求。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基础。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送乡村生活富裕。而农业植保技术化、机械化,是农业农村发展必不可少的“金锄头”,是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工具。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增效的重要保证,实现了传统农业高投入、低产出到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植保及农业机械大有可为,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中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作者简介】
蒋四清,女,基层农机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有一颗简单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