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 过 天 青 云 破 处 》
文/易 之 中
据说,宋徽宗用诗的形式下了一道圣旨:“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给工匠,要求工匠依据此诗的意境去生产陶瓷。汝窑青瓷之美,是陶瓷的审美范畴。而这句诗的意境,则是属于诗词的审美范畴。

宋徽宗这句圣旨诗的意境何在?诗之意美美在何处?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的。从字面的解释,“雨过天青云破处”,就是雨下过后,天晴了(青通晴),太阳穿破烏云的云层,照耀下来。“破”就是穿破。“破”字是这句诗的妙笔。“这般颜色做将来”。“这般颜色”就是这种颜色。“做将来”有点难解。“做”可以理解为“成为”,“将来”可以理解为“永远”。这句圣旨诗又可以这样解读,雨过总会天晴,烏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光芒的,这是今天、将来以及永远的规律。这是天道。这是真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圣旨诗,不但诗意美妙,而且画面感也很强烈。“天空是蓝的”。这种画面,是平面感的画面。“蓝天白云”。有了白云,就有了层次感。蓝天白云的画面层次感,也是一般般的,因为白云的线条较为简单。“天空烏云密布”。由于烏云翻滚,线条马上抖动起来,层次感与立体感马上强烈起来。但这种层次感与立体感再强烈,也比不上“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强烈。雨过后,太阳的光芒,穿破烏云的云层,照耀下来。一个“破”字,把整个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暴露无遗,让人产生了强烈的线条感、层次感、画面感、立体感、视角的冲击感。

其实,诗的美感是由诗的意境感与诗的画面感两大美感组成的,如果缺一就会让诗有美中不足之感。如果两者都存在,那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有诗情,又有画意。
至于工匠们在烧制瓷器时是如何落实“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圣旨的,那就得要专业人士去审美。在瓷器中落实“雨过天青”的意境并不难。汝窑的青瓷是青白色的,已经很接近“雨过天青”的要求了。天青色不是天蓝色。天蓝色是无雨的天色。天青色也不是灰黑色,那是下雨前的天色。天青色就是雨过后之色。这句圣旨诗最难落实的就是“云破处”的“处”。但据专业人士介绍,工匠是用青瓷瓶口的边缘的那一圈微弱的金线去表达“云破处”的意境的。如果真是如此,那就真是体现出“匠心”,体现出工匠们的用心了。
2021.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