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清,安徽省作协会员。擅长散文创作,多次获奖。
散文
可敬的班长”军中之母“
序言
1976年7月24日,在上海某海防基地举行的军事训练中,空军83318部队59分队有一位班长胡济荣为抢救战友英勇牺牲。
一、梦想
胡济荣,1954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巢湖市槐林镇海如行政村杨庄村。童年就读海如小学,是听着胡海如、汪胜友等革命先烈的故事长大的,他梦想长大参军,保卫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
胡济荣从幼学起,就利用暑期闲暇,与同龄小朋友在水塘打水仗,赛游泳,比踩水。
一次,家父胡相存发现瘦而壮的爱子胡济荣在与孩子们打水仗时,一双小手在激流中单击水、双击水的速度比一般孩子要快,游泳时大多是把别的孩子落下一大截,踩水时膝盖浮在水面上,这种天资在孩子中是少有的,看到有儿子得天独厚的条件就培养他,在晨雾中、月色下、风雨中、教他在小腿肚绑沙袋锻炼小跑步、练爬山、跨壕沟、越水塘,秘练了一套“水上行走”功,这在六岁的二弟济龙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熔炼
1972年冬,18岁的胡济荣实现梦想光荣入伍,来到大上海金山海防某部服役。参加新兵连训练时,军事素质、水上功夫凸显,在团里政治、军事比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
胡济荣积极要求进步,在多年军事训练,部队施工中表现突出、立功授奖、加入党组织,成为连队军事骨干,被任命为班长。
他带兵从自己的言行举止到着装、用品、床铺、寝室摆设、昼夜紧急集合、逐项对照训练科目,把战友们从社会青年培养成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序、守时的合格军人。他对战士亲如弟兄,班中气氛活跃,生活管理一丝不苟,经常在寅时为睡觉“不老实”战士盖被子、掖被角,确保次日出操。
在军事操练中,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立正、稍息、看齐、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队列队形变换、操枪、射击、投弹、严格按照军事训练大纲要求,摸爬滚打,擒拿格斗样样干净利索、对于后进的战友他不急躁,不训话,启迪战友的训练热情,锻造功到自然成的水准,受到上级表彰。
三、牺牲
1976年7月24日,由于海面风大浪疾,连队指战员全副武装从一艘船坞跳跃到另一艘轮船的训练中,一位新战士难掌重心,不慎掉入海中,班长胡济荣不顾个人安危,紧随其后跳入海里,用尽全身力气把新战士托出水面,在战友们帮助下新战士获救了。
而胡济荣的被包、武装带被船底螺栓紧紧扣住,无法挣脱,当时气候复杂、船舶摆动厉害,他无法浮出水面,不幸溺亡。
尾声
胡济荣牺牲后,首长把他的父母接到了部队,向英雄的父母说明胡济荣勇救战友的事迹,感谢他们为保卫祖国养育了一位好战士、好班长、好党员。胡济荣,永远活在上海和祖国的人民心中。斯大林赞誉班长是“军中之母”。
注;本素材由胡济荣家人,安徽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提供,借此致谢。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胡晶清
2021年11月6日
今音(雍赓)评论:
浩气长存 激励后人
作者把军人胡济荣短暂的一生,写出来给后人思考,写班长胡济荣救新兵。评论主要介绍胡济荣,思考一个家族文化底蕴,在发现孩子长处以及培养上,体现了从小做起和从长计议。时间跨度长,付出耐心多,勇于实践等,把重心放在了胡济荣的精神世界拓展上,长辈教会了他各项生存技能,为他后来在部队发展,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而这个效果是首先利于他人,特别是在当班长以后。表现在胡济荣身上的是精神文化财富,而不是炫耀和高傲的暴发户家族心态。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是靠暴发户来延续发展?还是依靠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来作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这就涉及到了这篇文章的深层意识,比如弘扬和发扬的主题和内容,如果结合胡济荣的事实来进行参照,会发现国家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解梦想和熔炼的绳结,解勇于实践和富于牺牲精神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时候,容易对英雄胡济荣的精神文化,有一个了解,比如,根基、传授、信仰,是围绕人物成材之势在进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