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的早上,按照计划要去玛塞城走一走,或许会淘一下有意思的书,也未可知。
想着下周去西安,见一见新老朋友,得储备时间和精力(书事在其次,与老友酒会,才是重头戏)。那这几天得把下周的事情做个七七八八,至少到时候优哉游哉。
中午,写一篇书评,不大顺利。看时间已经九点钟。前几天,画家何国镛老师约在肖家河聚会,“希能参加”,因为来的都是老成都。
坐车赶到肖家河,果然是一帮老朋友,都是资格的老成都,与他们相比,我算是异乡人,对成都历史文化,接触起来也不过二十多年。倘若以时间累积,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摆的龙门阵,他们还不知在哪儿。”邓宇民老师这样说。我感觉说的就是我这一类人。且听分解。“我看过行脚成都的文章。”后来他又说,“今天对上了号。”我提醒说,上一次,我们在塔子山公园吃茶,午餐。可能印象不深刻。毕竟是年龄八十一岁了。不敢多奢求。
在座的老成都,都是老师级别的人物。我熟悉他们的文章、图片,但对于本人可能了解得依然不足。这是缺憾,我尽力弥补。其实,行脚成都不只是回忆过去,更是关注于当下的生活。以后,可能延迟一段时间发稿,将汇集媒体眼里的成都。尽管如此,还是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成都故事。
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喻峰通报了明天召开常务理事的会议。近几年,研究会发展有点缓慢,就在于思想观念有待更新。事实上,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有事情可做。这几年,行脚成都也在关注民俗文化的变革。简言之,民俗研究现在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比如成都名人研究、川菜研究、茶文化研究等等都有广阔的空间。
下午,去双流区黄甲街道空港花田走访。意外地发现,这里门票居然高达四十五元。一位同行的旅游专家这样评价:“可能几年之后这个景区就死去。”或者说,不注重内容打造,只注重外貌的景区,寿命很有限。
黄甲街道历史悠久,这里是属于牧马山的区域之内。记得曾有一本《牧马山志》,遗憾的是现在无缘看到。在黄甲,我自然想去了霸王龙书店,就在这里。遗憾的是,当地的文化部门对此所知不多(黄老师因有事未曾拜访)。
松谷兄刚刚主编了一册“红色记忆”的图书,昨天搞了首发式,也很隆重。但我因临时有事未曾参加活动。
昨天,天府书展开幕。还是看一看成都媒体的反响如何。确实,在新媒体上,书展轰轰烈烈,看上去有意思极了。甚至于说天府书展,已经是全国四大书展之一。
我读书少,但也在关注书展活动,香港书展、台北书展、上海书展、江苏书展都很有特色。我不知道天府书展缘何被排在第四位。这有些搞笑。
天府书展看上去就是新华文轩的自娱自乐。哪怕是购书券,也只是有限使用,倒是“成都读书月”的优惠卷惠及更多的实体书店。这一点值得点赞。
从媒体的报道看,今年的活动只有900多场,比去年下降了些。当然,我们不能以活动的量与质划等号。但从活动范围看,嘉宾仅仅局限于四川范围(大致而言),视野和格局不够大。
朋友问我有没有去逛天府书展,我的答案是,不必去逛。
晚上,从双流回程的车上,意外地发现双流居然打出了“蚕丛故居”,这看上去有些搞笑。
回到家,静静心,读一两页旧书。心里平复了许多。且不管外界如何纷纷扰扰,我读,我爱,只与纯粹的阅读有关。至于其他,有可能都是过眼云烟。
如此,也就释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