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善东
秋去冬来,花落花开;时光匆匆,转眼已过不惑之年。
小时候的无忧的岁月已过去,随之而来的是那灰色的中年。漫步情感的世界里,“背影”这两个字,时刻印在我的心中。
几十年过来,见过的背影有很多。有朋友的背影,老师的背影,亲人的背影,朋友的背影,路人的背影。但唯独有两个背影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时刻在我的梦里,在我的精神世界里。

第一个是母亲的背影。
父母亲是我一生的牵挂。父母亲的背影伴着我小时候长大,可唯独那次背影使我铭记至今。那是二十多年前,我去临沂上大专的时候,酷热的夏天将要过去,秋风吹掉树上少许的黄叶。未出过远门的我,母亲自然最担心了。提前好几天,就给我准备这准备那,唯恐我少拿了什么。那年9月3号的早晨,我不得不离开了家去上学,母亲一直把我送到村头上,那时我记得村头是一片杨树林。在那里,母亲嘱咐这那,我当时也是舍不得离开家,更舍不得离开母亲,但不得不走。
当我走的很远的时候,我以为母亲已经回家了,可我一回头,母亲依然靠在一棵树上,依稀看到母亲的背影,朦胧中她正用手擦着眼泪……那时,我看着母亲的身影,秋风吹着那还是好几年的单上衣,我的眼睛湿润了。那萧索的秋风,吹着我母亲单薄上衣——母亲这个背影,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至今非但没有模糊,反而愈加清晰。

另一个使我不能忘记的是我孩子的背影。人的一生父母孩子是我最牵挂和疼爱的人。由于我自身没有多少本事,给孩子家庭条件和环境不是多理想,我总觉得对不住孩子。去年也是九月,儿子高考后去上大学,我送他去上学;在车站上,他总是叫我回去,说自己已经长大,嫌我太啰嗦等等。去青岛的车来了,他匆匆地拿着行李跑到了车上,我的心好像霎时少了点什么,看着他在车上挥手叫我回去的身影,也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背影啊背影,母亲送我上学的背影,我送儿子上学时儿子的背影,那时那刻,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忘不掉,挥不去。有时自己在房间里想的歇斯底里,头脑窒息,不得不打开窗户,来几下深呼吸,透透气。
冷静下来之后,我知道,这些背影是爱的背影,是爱的传承,是爱的火焰,永不熄灭。
中年,是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时常感到活在瓶颈中。为父母日渐衰老而时时挂念,为孩子成长生活而焦虑不安,但我一直深深地爱着我的父母和孩子。

作者简介: 朱善东,男,曾用名:朱三,中共党员,系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现任《中国乡村》杂志,中乡美平台三农报道栏目编审。作品散见于《中国乡村》《临沂日报》《苏北文学》《上海文坛》等书刊及网络平台。著有现代诗集《怒放》。
龙头乡土文艺编委
五月风 紫贝壳 大山 又到每年秋雨时 傲雪寒梅 星星点灯 山阳人 杨柳青青毛线花卉 杨菊绸 李菊秀 华年似水
欢迎来稿:乡土故事,魅力家乡,人在他乡,乡愁乡恋,情感驿站……要求有真情实感。
必须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小说,随笔杂文,情感美文。做好错别字校对,文责自负。
字数体裁题材不限。文后附作者简介,清晰照片。一周内未见刊登可投他处。
作品发布之日起七天内赞赏的七成为作者稿酬,余留平台运营。后期及十元以下赞赏不计入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