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善东
童年的小院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
草屋、泥墙、木头门。树荫下打牌纳鞋垫的老邻居,老屋后绿色的小菜园子,灵动的小猫咪和自由自在的鸡鸭小狗。还有五天一登场热闹非凡的乡村集市,那滚烫的油煎包,香油果子,和乡音浓郁的人来人往……。
时光犹如箭上弦,不知不觉到中年。父母已年迈到暮年,孩子都长成了青年,自己也早为人父,境况也不怎随人意,如今愈加思念童年的小院子了。
年前,回了一趟老家。路上,车流不断,小时凸凹不平的沙子路,早被平整如毯的水泥路所代替。两边麦苗油绿绿,树上的小鸟叫喳喳,一如既往地欢迎远方的游子。

老家变化实在太大了,似乎与城市已无二样,也许都跟南部城市做生意有关吧,三层楼房比比皆是,窗明几净,气派豪华。中高档轿车在各家门口骄傲地停放着。党和政府早已给按上了清澈的自来水,水泥大路巷道实现家家通。现代化的农村,我不由得直叹人民生活如日中天。
但童年小院在我心里怎么也挥之不去,虽然家乡变化这么大,永远也代替不了我童年时的欢快美好的时光。
夜幕降临,终又回到了村居,(村上象我家这样的老院已经不多了,大都拆之重盖。因我家父母都在县城住,也未及修盖。)推开熟悉的木门,满院嵩草疯狂零乱,占据小院的角角落落。石头,泥瓦,落叶,满院皆是,儿时的泥墙已被年月冲洗得不存在了,三间草屋已破烂不堪,进入风烛残年的状态。只有门口的小巷还有原先的模样,指引着我回家的方向。此时泪眼中,金平、和义、新荣……这些儿时小伙伴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走,吃完饭,咱去看电影,拿着板凳先护地方……”金平的声音又响在了耳边。

静静地如一阵清风回来,又静静地如一粒尘埃离去。小院已留不住奔波辛劳的脚步,留不住世俗无奈的追求。连年迈的父母也身不由己寄居喧嚣,独留老屋苦苦守着风雨度日月。每次总是一往深情地回来,又怅然若失地离去。
临别之际,泪水再一次湿了我的眼眸。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爱着小院,爱得如此深沉!每當夜深人静时,我总难以入睡,无言的思绪又回到故乡的老屋,故乡的小院,还有童年,光阴,小院,一起走过的春秋冬夏……。

作者简介: 朱善东,男,曾用名:朱三,中共党员,系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现任《中国乡村》杂志,中乡美平台三农报道栏目编审。作品散见于《中国乡村》《临沂日报》《苏北文学》《上海文坛》等书刊及网络平台。著有现代诗集《怒放》。

龙头乡土文艺编委
五月风 紫贝壳 大山 又到每年秋雨时 傲雪寒梅 星星点灯 山阳人 杨柳青青毛线花卉 杨菊绸 李菊秀 华年似水
欢迎来稿:乡土故事,魅力家乡,人在他乡,乡愁乡恋,情感驿站……要求有真情实感。
必须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小说,随笔杂文,情感美文。做好错别字校对,文责自负。
字数体裁题材不限。文后附作者简介,清晰照片。一周内未见刊登可投他处。
作品发布之日起七天内赞赏的七成为作者稿酬,余留平台运营。后期及十元以下赞赏不计入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