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夫人谷氏神道碑铭》中
近日得阅《全唐文》中《唐故义武节度支度营田易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司空同中出门下平章事赠太傅上谷郡王张公夫人邓国夫人谷氏神道碑铭》(以下简称《碑铭》),此文是我县目前发现存世较早的历史文献之一,对于研究我县唐代历史和姓氏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一、作者权德與其人 作者权德舆(公元759- 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县),唐代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少有才气,未冠即以文章著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唐德宗闻其才,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元和初,历修兵部、礼部侍郎,改太子宾客,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会李吉甫秉政,宪宗自用李,议论持异。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坐事罢相,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徒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都使。二年,卒于道,年六十,赠左仆射,谥号为文。权德與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邓国夫人谷氏神道碑铭》即出其手,其真实性不容置疑。二、谷氏夫人及丈夫子女 《碑铭》是权德舆应皇帝之诏为上谷郡王张孝忠夫人谷氏所撰。 谷氏夫人本名谷从欣(748-796年),魏郡昌乐县(今河南省昌乐县)人,唐朝时期历史人物,弘文馆学士谷那律曾孙女,殿中监谷崇义第八女。早年嫁给检校太傅、义武军节度使张孝忠。正位阃内,尚柔有仪。建中年间,封魏郡夫人,进封邓国夫人。贞元十二年,去世,时年四十九,葬于少陵原 其夫张孝忠(公元730-791年) 原名阿劳,奚族乙失活部人,唐朝中期将领,藩镇,张孝忠原为安禄山部将,安史之乱后归朝廷,并追随李宝臣(张孝忠连襟)镇守易州,累封至易州刺史,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范阳郡王。后来李惟岳(李宝臣之子)叛乱,张孝忠再次支持朝廷,被授为成德军节度使。李惟岳死后,唐德宗感其德,封张孝忠为易定节度使。此后,张孝忠孝忠朝廷,拒绝与朱滔、王英俊联合反叛,并在奉天之难时派兵勤王。贞元七年(791年)张孝忠病逝,终年62岁,赠魏州大都督,追封上谷郡王,赐谥贞武。 其兄谷从政,定州刺史、御史大夫。其妹谷氏,嫁给太傅司空公陇西王李宝臣。另妹谷氏,嫁太尉中书令琅琊王王武俊。 其长子张茂昭,义武军节使、左金吾卫上将军、检校工部尚书、定州刺史、御史大夫、延德郡王。次子张茂宏,雅王府司马。三子张茂宣,舒王府长史。四子张嗣雍,杞王府谘议参军。四子张嗣庆,将作少监、御史中丞。五子张茂宗,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少卿、员外置同正员、驸马都尉。 其夫张孝忠有功朝廷,其兄谷从政为国尽忠,其妹荣嫁名门,其子朝中军内位高权重,可见其家族何等显赫,夫人谷氏当然就倍受尊崇,皇帝诏宰相、朝中文豪权德舆为其撰写碑铭就不足为奇了。三、谷氏夫人之先祖 权德與在《碑铭》中不仅描述了谷氏夫人“禀是门风,钟于女士,淑间之度,中外宜之”外,更重要的是记述了谷氏夫人的先祖“夫人之先,魏郡昌乐人,在汉元,成之代,卫司马吉,以勋劳命于绝域:大司农永,以文学尽规于本朝。前史书之,以励臣节。四代祖那律,皇朝谏议大夫宏文馆学士,正直之道,播于清时。曾祖补衮,左羽林军长史。祖倚相,秘书省正字,仍代藏器,晦而不耀。考崇义,天宝末有行师北鄙之劳,累书勋伐,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兼殿中监,赠特进。夫人即特进府之第八女也.....初夫人之兄从政,实传戎蹈之训,以中执法剖符定州。有妹四人,所夫皆贵,异姓之社,从夫以尊。” 这里《碑铭》提到了以下几个人物,谷吉,谷永,谷那律,谷补衮,谷倚相,谷崇义,谷从政,可见祖上在汉唐时期均为名宦大家。“夫人之先,魏郡昌乐人也。”说明谷氏夫人的先祖是魏郡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这和清咸丰(大各府志)和历代《南乐县志)记载无异。 “在汉元、成之代,卫司马吉,以勋劳致命于绝域。”“卫司马吉”即谷吉,卫司马为其官职,“以勋劳致命于绝域”,是说汉朝廷在汉初元四年派卫司马吉去护送郅之单于不还被杀害之事。“大司农永”即汉大司农谷永,字子云,汉长安(今西安人),谷吉之子,少为长安小吏,后传学经书,建昭中,御史大夫繁延寿闻其有茂材,除补属,举为太常丞,数上疏得失。关于谷吉、谷永父子,汉书有载,《碑铭》 在此记之,应该与谷氏夫人有关。此说也与全国各谷氏家谱相符,河南濮阳、湖南耒阳、河北丰润、山东鄄城等谷氏宗谱等各有记载。由于各谱记载世系不一,原因何故难以定论,但《碑铭》记之,则与谷那律有很大关系。四、谷那律及子孙 谷那律(?一约650年) ,唐魏州昌乐 (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 人,《旧唐书》《新唐书》的《儒学传》中均有所传,说其“淹识群书”,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吸收其为高手,后来被升迁为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各臣褚遂良称其为“九经库”。唐时“九经”是指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三传《左传》《公年传》 《谷梁传)》),三书《易》《书》《诗》。他被记入传记的一件事,是一次他与天子李世民外出打猎,在途中突遇大雨,李世民身上的油衣(雨衣)也被渗透,这时候李世民问谷那律:“油衣要怎样做才能做到不漏?”谷那律很快答道:“要是用瓦片来做, 那一定就不会漏了。”李世民当时一愣, 无以答对,但很快意识到谷那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劝阻李世民不要过多的游猎,并对谷那律很是赞赏,并赐其五十段帛和一条黄金为饰的带子。 此事,新旧《唐书》、清咸丰《大各府志》,南乐历代县志人物传中都有记载。
谷那律是谷氏夫人的四世祖,也就是谷氏夫人爷爷的爷爷,但是否是谷吉、谷永的直系后代虽无明说,但同在《碑铭》之上,答案应该是肯定,但国内好多姓氏书籍都说谷那律为复姓谷那,后代改单姓谷,就很难成立了。 童辉先生主编《中华姓氏》中说:“唐太宗时,东夷族人谷那律改单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乐。”史国强先生主编《南乐县志》(96年版)在“源于南乐的姓氏”中说:“唐初有谷那律,本东夷部族人,复姓谷那,唐贞观年间任弘文馆大学士,卒后葬于昌乐城外,今谷村有其墓。谷那律的后代子孙改复姓为单姓,皆为谷姓,子谷感德,孙谷倚孙谷倚相,秘书正字, 曾孙谷崇义,左金吾卫大将军: 玄孙谷从政,定州刺史,封清江郡王。唐宋时, 南乐谷姓支脉繁蕃。从宋靖康之变后,金兵入主中原,谷姓随王族南去临安,后有人南下贵州,明时有人北返。金元时,北返者居山西及河南黎阳(今浚县),黎阳一支东迁返乡,有居濮阳者,有直归故士者。今南乐县城西街、吉楼、闫李谷金楼多谷姓。五、谷那律是否复姓“谷那”? 综上所述,这里出现四个问题: 1、谷那律是否是谷吉、谷永之后或近亲? 2、谷那律是否东夷部族(非汉族)? 3、谷那律是否复姓谷那后改单姓谷? 4、谷那律之子究竟是谁? 从《碑铭》上看,谷吉、谷永应是谷那律之先祖,不然《碑铭》不应将汉代谷吉、谷永记之。从河北丰润、河南濮阳、湖南耒阳、山东鄄城谷氏宗谱均记为谷吉、谷永之后,只是所记世系不同。如果谷那律为谷吉、谷永之后,则谷那律并非复姓谷那,湖南耒阳谷氏宗谱记载谷那律之父为嗣盛,河北丰润却为谷珠,谷那律之子湖南耒阳宗谱记为象贤,河北丰润则记为凤阶(其后代在安徽当涂)、凤池(其后代在河南息县),而《南乐县志》记载为谷感德,《碑铭》 却记为谷补衮,由此看来,当以权德舆《碑铭》记载为准,理据如下: 1、《碑铭) 是至今发现的有谷姓世系记载的最早文献之一,其真实性和权威性无可置疑。 2、修宗谱始于宋,元外族主政,修谱受限,盛于明,清代民间大兴,受重重条件限制,不可能那么真实,大都有强附各人之后之嫌,以致于史志讹误,因此谷那律之子应为谷补衮,或谷补衮谷感德就是一人互为字名。 3、另据安微青山谷氏宗谱,载其始祖是谷兰馨,为谷那律孙谷倚相,与唐大诗人李白为至交,李白死后葬青山,谷氏后人为其守墓至今已过千年, 4、根据濮阳所存宗谱记载:谷那律为谷吉第十八代孙,谷那律为浚县成公第二十四世祖,成公六世全公迁濮阳柳下屯,十世琰公于清中开始修谱。 尽管各地族谱记载有异,情在理中,若都认为是谷那律之后,则应相互切磋,深入探讨,求同存异,有利于追根溯源,使中原姓氏文化发扬光大,谷那律死后葬昌乐谷村,其墓已有1370余年,《碑铭》和谷那律墓相互印证,为谷姓源于南乐之一提供了硕实的证据。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