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庵子山农中
文/齐恒业
1964年冬,为了给农村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人才,上级号召各公社办一所农中。当时中庄党委决定在庵子山办农中。因为庵子山和八十崮上有四亩多可耕地和大片荒坡,而且,土壤是优质黑土可以做农中的实验田。公社领导又决定让我负责建设农中,因为我是共产党。
确定后便发动报名,当时有22人报名。
1965年正月刚过完,我就领着学生上了山。当时山上只有一间看山屋子,其它设施都没有。我们就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开始了学习。
没有课本,借中学语文、数学、政治作课本,膝盖当课桌,认真学起来。我们上午学习,下午劳动。放学后,离家近的学生回家离家远的住在看山屋子里。屋子太小住不开,我只得和一部分孩子住在秫秸团里。为了安全,公社发给了一只枪五发子弹,我和学生抱着枪睡觉,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到了三月,天气暖和了。周围村里的干群看我不怕困难坚持教学非常成功,在党委的号召下,各村发动起来,大家献工献料,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盖了三间教室,三间学生宿舍,四间教师宿舍和办公室,原来的看山屋子改成了厨房。宿舍建成后,唐山公社的 32名学生也集合到咱这边来了,两处合在一起是57个学生。教室有了,没有课桌,学生们自己带着木板和杌子。条件改善了,学习逐步正规课程逐步开全。这时教师有5名3 名公办,2名民办。其中谷元堂老师是大学本科,精通古文,学识渊博。像这样的老师,应当留在城里,但谷老师上了山,毫无怨言热情积极的奉献着教育事业。
教师认真教学,学生积极学习,教学秩序越来越正规化。不觉到了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因为缺肥,种的庄稼长的不好,四亩多地收了约500斤谷子,200斤豆子,1000多斤鲜地瓜,200斤高粱。虽然不是很理想,但却是师生们共同劳动所得,我们把谷子碾成米,放上地瓜做米饭吃,大家共享劳动果实。
这年春节我没有回家,留在山上看校。年三十晚上,北坡村的老书记王贵友和田生活老师上山给我送饺子,我非常感动,至今感怀。年初二,大伯病故,我回家发丧。回来的时候,我把大伯留下的5只山羊撵上了山,送给学校,目的是积攒些羊粪做肥料好让庄稼长的好点儿,秋天有个好收成。平时呢我和师生们采了些草药,换成钱又买了一头小的母猪,等它下了小猪仔,我们可以卖,这样又积了肥学校也有了经费。
66年6 月,我被调回教育局工作,经领导研究,让王文登老师接任学校工作,王老师工作认真负责,抓思想,抓教学,工作很出色。到了七八月份,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城里的学生开始串联斗走资派,山上有个学生想下山,但绝大部分学生不下山,坚持把各科教材学完,直到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这是王老师的大成绩!王老师把学习劳动情况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点,学习长处,学生带着老师的教导回到村里。
学生回村后表现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活动,起到模 3范带头作用,得到群众的好评。有的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有的当了村长,有6 名学生当了民办教师,后来都转正了。有的当了赤脚医生,有的服役后入党提拔成连长,有的又考了大学,毕业后成了国家干部,大部分学生回村后成了果树管理能手成了致富路上的带头人。总之,这所农中的建立,因时代的变换虽然没有走远,但对当时的农村培养出这么一批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6 年秋天,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来到这个我执教的地方,只见漫山遍野的果树挂满了累累硕果,迎面飘洒的锦旗上面赫然写着“佛泉仙府"四个大字。环顾水、电、路齐全的建设,庵子山早已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在主人的精心打理下,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庵子山摇身变作集休闲、游玩、农家乐为一体的采摘园。
有生之年,再次踏上这片为之奋斗的热土,禁不住感慨万千:相信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这块宝地会越变越好!
2021年10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