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就要为群众办实事,要对得起群众对你的信任,要对得起选民当初投给你的那张选票!”这是稷山县稷峰镇荆平村村委主任鲍华安说的很朴实的一句话。短短四年时间,他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群众的承诺。
1972年出生的鲍华安,2012年被村民们选为村委会副主任,5年后,又以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几年来,他虚心向干部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修路、盖水塔、硬化街道……件件实事办在了群众的心坎上,件件实事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鲍华安上任后,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深入群众,倾听民声,积极开展村情民意走访,走街串户与村民们交谈。荆平村是个有近3000人的大村庄,种植的葡萄闻名三晋大地。为了使群众在葡萄发展上大有作为,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当好经纪人,把全村的葡萄推介到湖北武汉、江西南昌、赣州等省市,最多时每年推销100多万斤,发货100多车,使全村群众种植葡萄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葡萄名气越来越大。
荆平村紧邻省道台运线。然而,曾几何时,由于村庄道路破烂不堪,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出行难和客商的进村难。鲍华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与支村委一班人把这一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三番五次找市县有关部门,找领导,寻门路,反映情况,筹资100余万元,硬化村西公路2.6公路,使这一老大难问题予以解决。之后,他马不停蹄,与一班人再次硬化村主街道360米。今年前半年,他们再次筹资30余万元,硬化主街道300余米,并修建了下水道。
荆平村有个水塔,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到群众的生活用水,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群众的吃水问题都解决不了,要我们村干部干什么!”2019年,鲍华安与村委一班人靠着一颗真诚之心,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筹措资金10余万元,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可贮存100立方的新水塔拔地而起,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该村原有4眼深井,由于种种原因,几年来一直无法使用,群众怨声载道。鲍华安上任不久,就有不少群众提出这一问题。他与村干部经过深入了解,多次与有关村民协商,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这一遗留问题妥善处理。紧接着,他又积极与供电部门联系,给4眼深井各安装了一台变压器,使全村1500亩土地得到了灌溉。
乱盖乱建一直是村民们深恶痛绝的问题。2019年,鲍华安与一班人在县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刀阔斧,不徇私情,拆除了省道台运线两边的8处违法建筑1000平米。今年5月份,他与下派书记段文刚、村委副主任鲍安龙、鲍国红等人,再次冲破一切阻力,拆除村里违法建筑26处1600平米,群众拍手称快。
“华安与一班人遇事不慌,办事公道,有了问题总是冲在前面,镇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很满意。”稷峰镇党委书记胡铁骑、镇长马鸿,提起鲍华安与荊平村一班人的工作赞口不绝。
今年10月份,稷山县遭遇40年不遇的洪灾,荆平村成为全县受灾最重的一个村,4000余亩土地被淹,数间房屋被毁。危急关头,鲍华安与段文刚、鲍国红、镇政府包片领导杨志庭及村委副书记白高武等人冲锋在前,与群众日夜坚守在汾河大坝。村庄进水后,他们积极转移受灾群众,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群众,使群众在关键时刻看到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特大洪灾发生的日子里,鲍华安三天三夜没合一眼,下水堵坝、安置群众、解决住宿吃饭问题,嗓子喊哑了,嘴上起了泡……洪水下去后,他们迅速成立灾后重建领导组,对房屋进水户发放棉衣、棉被、食用品等,安排各居民组长开展入户调查,对被毁房屋进行鉴定,对大街小巷进行消毒、清理淤泥……
“有这样的好干部,我们干活有心劲,小康有奔头!”荆平村的不少群众这样说道。

═════════════════
本文作者:郑天虎,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稷山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