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宜之中见智慧
【原文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一则外交故事,其文字很有艺术特色,充分显示出了孔子在现实生活中“以礼处事”的原则和行为智慧。
故事大约发生在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客居陈国时期。当时陈国的“司败”——主管司法的官员来到孔子师徒的居所拜访。当时,包括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比孔子小30岁)在内的好几名孔子的随行学生也在场。期间,陈司败问到了一个涉及孔子祖国鲁国尊严的政治问题,即:你们国家的国君昭公是不是一个知礼之人?面对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干脆,只有两个字:“知礼。”而且说完之后就走了,没有做任何解释。这时候,陈司败就做了一个“小动作”:“ 揖巫马期而进之”就是向人家行了个礼并把自己身体靠近对方同时请对方也向自己靠近一步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很礼貌的示意在自己身边的巫马期向自己靠近一点,然后小声对他说(可以想象是用手捂着自己的嘴而指向对方的耳朵,窃窃私语):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党”本意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结成利害相关的团体,其团体成员之间对外相互偏袒,甚至包庇,比如,结党营私、同党、朋党等等。这里主要是偏袒、包庇的意思。“取”同“娶”,“君取于吴”的意思是鲁国的国君娶了吴国国君家族中的一个女子为妻。鲁君为周公的后代,吴国国君为周公伯父泰伯的后代,两国国君家族同姓姬。按照礼法,同姓是不能不通婚的。鲁昭公从吴国王室家族中聚了一位夫人,按照惯例,国君夫人的称号是出生国国名加上本人姓,应叫吴姬,昭公为了回避同姓,就称这位夫人为“吴孟子”,其做法显然是违背礼法的,所以,陈司败说:如果鲁昭公这样的人也算是知礼之人,那还有谁会不知礼呢?
事后,巫马期就把陈司败的这一番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就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了错,别人一定会知道。”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孔子真的承认自己错了吗?非也!这其实是孔子用很幽默的方式,告诉弟子,鲁昭公在个人生活上确实算不得是一个知礼之人,很巧妙的批评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
那么,他为什么在回答陈司败时却要说鲁昭公“知礼”呢?是他真的不知道鲁昭公从吴娶妻这件违礼之事吗?当然不是。那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首先,陈司败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官员在他国公民跟前询问有关人家国君人品的敏感性问题,这是涉及国家尊严的大事,陈司败决然不是随意而为之的,而且从下文可以得知,他是明知故问!其用意何在?是故意以此来羞辱鲁国还是借此羞辱孔子,确实值得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绝对不是善意的来与孔子师徒探讨礼的!
其次,他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违礼行为。我们知道,“礼”是多方面的,对一个国君而言,其国际邦交行为和治国理政行为以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受到礼的节制。你陈司败问人家国君是否知礼,究竟指的是哪一方面?若是认为其在国际邦交中有违礼行为并且伤害了你国利益,你应该通过外交途径而不应该在一介平民孔子这里明知故问;若是认为人家在治理国内事务中有违礼行为,这就无异于是在干涉人家内政,是极大的无礼行为!至于个人生活,就更不该在人家臣民跟前议论人家国君了——纵然人家国君有啥不对不检点,你这样的议论本身就是对人家国家的不尊重!即便是你陈司败是以个人身份来拜会孔子的私人行为,也不应该去议论人家国君的不是。也就是说,你用你的违礼行为去证明人家的违礼,这本身不但是最大的不知礼,而且构成了对人家国家尊严的极大伤害!
基于上述原因,孔子就从维护鲁国尊严的立场上出发,明确告诉他,鲁昭公“知礼”——孔子的这个回答是很原则的,等于告诉陈司败:从陈、鲁两国的邦交上说,我们的国君并没有违礼之处啊?你能说鲁国有违礼于你们陈国吗?陈司败当然是不能也不敢这样说的,这是涉及两国邦交关系的大事情,所以,他在孔子面前也就没有作任何辩驳。孔子呢,也就离开了。一个“退”之,说明孔子不愿意和陈司败谈论这样一个问题——君子闲谈不议他人非,何况是别国的官员在自己面前议论自己的国君!他的这一退,等于是在告诉陈司败:这不是我们应该议论的,就此打住!
但是,陈司败并不甘心,在孔子离开后,竟然做起了“小动作”,而且还颇有些洋洋自得的样子,又和孔子的学生议论起了孔子的为人,等于是在说:你们老师的人品啊,不过如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陈司败此行的目的动机和他的人品。
第三,作为孔子的学生,巫马期在听到陈司败的这番议论后,也没有与其作任何辩驳,但内心当然是不舒服的!因此,他立即将这件事报告给了老师。而孔子在闻听之后,却异常的坦然大度,不但没有和陈司败计较,而且对弟子说: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从维护国家尊严出发袒护了国君,但能被人家看出来我是在袒护国君,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啊!一箭双雕,既巧妙的批评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又对弟子进行了守礼而不失大义的教育,表现出了一个仁者的智慧和风范。
从孔子的这一外交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礼”的运用并不是刻板教条的。衡量一个人是否知礼,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看其行为是否合宜、符合大义,这其中,既包括对礼之要求是否知晓(书本知识),更有行宜的智慧(掌握礼的精髓),二者有机统一,才能体现出礼的真正精神,一个人的修养究竟如何,也就体现在这里。对此,以下三章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