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情——诗的生命丨墨之
诗是人们抒发一定感情的艺术活动,是人们互相传递感情的一种“交通的手段”(托尔斯泰)。诗如果没有感情,就如同江河没有水,人没有血液一样。自古及今,没有哪一首佳作不是充满着浓烈感情色彩的。
如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通过讲述一个悲惨的爱情婚姻故事,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度,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和诅咒,表达了对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同情。
又如曹操的《短歌行》,以清新自然的手法,抒发了对乱离生活的伤感,对朋友的怀念,对光阴流逝的叹息、对求得贤才的强烈愿望,等等复杂而又深沉的激情。
还有杜甫的《登高》,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瘦骨嶙峋的老诗人,伫立在山头,在萧瑟的秋风中,吟哦他那心灵深处的悲歌。
在今人的诗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祖国、献身革命的民族精神,以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情操、宽广胸怀。我们还深深地感受到了陈毅司令员“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不惧流血牺牲、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中国革命光辉史诗中,我们更是学习和领略了伟人“胸中日月常新美”的内心世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阔胸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宏伟理想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
那么什么是感情呢?“感情就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是人的内心世界无限微妙纷繁的情绪和情感的总和,是人类的复杂的心理现象。”(《诗的技巧》)文学作品在反映波澜壮阔的生活的同时, 也在反映着人的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不断变化着的思想和感情。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它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普遍性的情感,为其主要特征的;它的旗帜上闪烁着两个醒目的大字:抒情。
任何诗篇,如果没有感情,也就没有感人的形象。虽然写得光彩艳丽,但终究没有生命。只有诗中有情,才能沁人心脾,生动感人。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然语不惊人,却高度概括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千百年来,打动过无数离别者的心灵。
又如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以真挚的情感,沉郁的笔调,通过对养育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表达对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由衷的敬爱和对他们悲苦命运的深厚同情,读来深受感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唯有其情,才能让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去镂绘意境;唯有其情,诗篇才能以澎湃的诗意直接冲击人心,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到这里,我想着重强调两点:
一是情动于衷。“真正的诗——往往是心底诗,往往是心底歌。”(高尔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心,是胸中的诗;诗,是跳出来的心。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盖起了一座栖身的草堂,不料却被大风吹破,且遭雨袭击,可谓是饱经风雨。他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从心底发出了,“广厦万千庇寒士”的呼喊,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并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二是情贵乎真。大凡百诵不厌、经久不衰的作品,无一不是充满着浓烈的真情实感,而真情的基础又在于真实。艺术的真实虽然不等于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的真实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曾经说过“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是做诗?”
一首诗,哪怕是一行诗,如果违背了生活真实,就说不上什么真实的感受,谈不上真情。
比如,某年的重阳节,凉风飕飕,阴雨蒙蒙,却有人还在那里大书特书“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头插茱萸(当今时代,茱萸是什么东西,恐怕很少人知道),登高远眺”。给人一种夸而不节,饰而有诬的感觉。
如何通过刻画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综观前人的经验,大致有以下一些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情表明爱憎态度。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生发。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人在“安史之乱”平息不久,路过宜阳城,对眼前的事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思。
3、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融合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将情和景水乳交融。感情强烈而不显露,意脉贯通而不平直。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件事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常带有人格化的色彩。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是最为典范的,诗人借石灰的制作过程,抒发自己不惧千锤万击、不怕烈火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而保持高清品格的坚定意志。句句咏物,又句句咏怀。
5、因事即理。就是借着某种事物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是这一手法的典范。
6、缘情设景。也就是寓情于景,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在诗人笔下这一景物也含有某种感情色彩。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即是如此。诗人本来就有愁,看到天边朦胧的树影,身边水中的月影,更觉孤独寂寞。情在景中,耐人寻味。
此外,还有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手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感情是诗的生命。愿我们以饱满充沛的情,写出更多感人肺腑、荡人心魄的诗吧!

作者简介:鲍厚祥,武汉市黄陂区二中退休教师。一九四三年出生,一九六四年参加教育工作。曾任黄陂二中教导主任,副校级干部,黄陂区第一届政协委员,黄陂区政府特约督导员,黄陂区中语会理事。中学高级教师。
(本期主编:木兰山樵; 审稿校对:羽林郎、季风、圻圻、小雅;制作:方舟;发布:故乡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