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氏家族大事记(五)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文化更需要传承。张氏家族文化底蕴深厚,历代英贤辈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之际,张氏先贤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慷慨赴死,舍身成仁。张氏先贤以满腔激情,筑造了张氏家族深厚的文化根基,奠定了张氏家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先贤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繁荣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光耀史册,名垂青史。
张氏先祖历来尊师重道,崇仁尚义,崇文尚武,忠勇报国,开拓进取,兼济天下,这是我们是张氏家族的风骨,这是张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血脉。为了传承张氏优秀文化,弘扬张氏孝友传家、忠勇报国的良好家风,激励后人不断进取。本篇以弘扬张氏文化为目的,展示张氏文化风采,嘉惠族人,流传后世,意义重大。
本篇以德里张氏家族人物事件为主线来描述张氏家族的发展史,按照张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从张氏得姓起源到历代迁徙繁衍,从得姓始祖挥公到西周先祖张仲,从同州始祖张载到永宁德里始祖张仲文,以至延续发展到现代,脉络历历可考。德里张氏分支派别,本为一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荣辱与共,同宗共祖,血脉相连,分布各地,心心相印,紧密相关,宗族联谊,共叙亲情。张氏家族大事记主要意图为张家后人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有张氏得姓始祖挥公创制弓箭的辉煌,有历代先祖迁徙的悲壮情怀,有历代先祖开拓创业艰苦奋斗的历史轨迹,有张氏历代先贤的成功之路,有张氏英才俊杰,忠贞报国,居家孝友,为了家族、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他们在国家、民族和家族遇到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舍生取义,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了张氏家训家风,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丰功伟绩,可歌可泣,祖功宗德,永载史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明朝崇祯元年(1627年)岁在戊辰
六月,兵部尚书王在晋向崇祯皇帝上《叙功疏》,尊旨确查四川平叛有功人员。该疏云:“六月兵部尚书王在晋等为遵旨确查川功,分别叙录,以凭圣裁事。四川先年解围、复城、捣巢,有功官员,稽案既久,委宜查叙,以彰激劝。......如解围、复城,则御史张论所勘也。......外监御史张论矢心戮力,料理决奇,驱驰瘴雾蛮烟,折冲千里,迅扫长蛇封豕,底定三川。查本官特奉监督征进之命,懋著开疆拓土之功,拮据二年,始终三案,劳不亚于总督,赏应优以世。及至于布政等官周著等八员,俱三案有名,定为上等。......崇祯元年六月初四日具题。三十日奉圣旨览奏。四川解围、复城、捣巢三案,内外文武有功官员,查覈既确,自应优叙,以示激劝。张论加二级,服阕遇督抚缺推用,荫一子锦衣卫指挥同知世袭,赏银四十两,紵丝三表裹,各给与应得诰命云云,该部知道钦此。
十一月,四川巡抚张论向崇祯皇帝上《谢恩疏》:“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论为感激天恩恭陈谢悃事。”该臣於崇祯元年十一月初六日奏:“为劳微赏钜顶戴难胜,乞恩辞免,以安愚分事。”奉圣旨:“张论监军川省,原以实在有功叙赉,不必奏辞,该部知道。”崇祯二年七月初四日上奉圣旨览奏,谢知道了,该部知道。


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岁在癸酉。
岁饥,张论又赈粟数百石,救济百姓。
明崇祯六年(1633 年)十一月,李自成农民军与官军战于新安、渑池一带,遭围兵败。十一月二十六日攻克渑池县城。十二月初李自成率部自渑池南下,围攻永宁。原任四川巡抚张论,捐金八百,招募乡勇3000人,修缮守城器械,率领川将固守。乡兵驻扎王范,抵抗农民军。十五日双方在王范西激战,因义军远道跋涉,兵困马乏,地理生疏,连战数日不胜,农民军伤亡113人,十九日绕山道退至陕州。
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岁次甲戌。
三月,河南巡抚、都御史常道立《报守城疏略》:“巡抚河南都御史常道立为亟行劝赈、以救残黎、以固根本事。据永宁知县刘鸿业覆查得,崇祯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流寇自渑池渡河,本县原任四川巡抚右副都御史张论于二十七日舍家入城料理城守,招兵缮械,计至本日起至十二月十九日共捐输过银六百五十九两九钱,铜钱一百七十千一百三十四文,招募精锐杨文明等五百名,及犒赏城夫白光才等,给千总梅上月等,招巡哨游兵蔺国显等俱发,前任典史冯隆遇同千总张迈等,书手杨毓秀日给工食皆取足焉。又署印照磨王敦德打造军器,并左镇、邓镇大兵到县犒赏等需,千总张迈等拏获奸细家丁杨文明等,千总梅上月等杀贼首级,一切花红劳赏皆系本官捐助银钱支发,讫共计银钱八百三十两零二分四厘,已经署印照磨王敦德于崇祯七年三月内申报讫。”
张论枕戈眠月,带甲披霜,栖城堞者七月余,积劳成疾。六月初八日,张论病故,寿六十四岁。诰封资治尹,通议大夫。张鼎延丁父艰,自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任上归永宁故里金门寨守制。

六月,兵部尚书张风翼向崇祯皇帝上《叙功疏》,追叙西南平叛有功人员。疏云:“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张风翼等为元凶授首川局已结,遵旨叙录有功文武官员,以彰劝典,以励后效事。该四川巡抚张论题为“遵旨叙录有功忠顺土司,乞赐加衔,以鼓后效,期早结局事”等因,奉圣旨兵部附议具奏。......又该四川巡抚张论题为“功罪塘报”,自明微臣扶同无据,仅据情回奏,仰乞圣端事等因。奉圣旨川省剿馘奏功所重不在二级,且验勘已有屡旨了,这奏内事情及赏功银两着该部通行确覈具奏。......以蜀功言之,原任四川巡抚张论谋运机先,功收事后,方飞檄驱车之日,叛逆早已魂销,迨建牙画策之秋,反侧因而志戢,应加升荫,以示酬庸云云。......原任四川巡抚张论加一级,于原任锦衣卫指挥同知世袭升一级指挥使,赏银二十两,崇祯七年六月具题,奉圣旨。”

七月,张鼎延伏阙上书曰:“臣父出定蛮方,还扦乡里,戮力兵间,致於僵仆,惟主上念武侯之渡泸,以劳定国,怜子囊之城郢,没不忘君,庶先臣死骨不朽。”章上,忌者以称誉过实,下所司按覆,竟坐免官。张鼎延因上书为父陈情被罢官,闲居家中十一年。


张鼎延请武林詹钟玉为祖父张士益、父亲张论立传。詹钟玉撰文《张孝子传》、《张中丞传》。通议大夫、协理詹事、詹事府正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孟津年眷晚生王铎撰《都御史张公传》; 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通家侍生何吾驺顿首拜撰文《明故诰封通议大夫巡抚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葆一张公墓志铭》;赐进士第、资善大夫、户部尚书旧寅年家眷、晚生侯恂为张论撰写《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神道碑》;赐进士第、太子太保、资政大夫、礼部尚书通家侍生姜逢元为张论撰写《通议大夫、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葆一张公墓表》;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山东道监察御史旧寅眷晚生邢绍德为张论拜写行状《通议大夫、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葆一张公行状》。《张中丞传》云:“其先同州人,始祖曰仲文者始徙永宁家焉。”

河南巡按、监察御史刘令誉向朝廷上《报故疏略》云:“钦差巡按河南御史刘令誉为乡官病故事,看得已故乡官张论当戎马生郊之日,正县官缺人之时,彼一时也,援兵猝未及至,城守闲其无人,永之危不啻垒卵,本官捐资而制防守之具,倡众而为捍御之谋,露宿城堞者凡七阅月,永之不为卢渑续者,皆本官之力也。然疆场无恙,而本官旋以劳瘁告竣,此河南士民万耳万目共闻共见者。”


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岁次乙亥。
永宁知县何元气、刘鸿业先后请与河南理院卢象升、河南巡抚常道立、河南巡按刘令誉在永宁县城修建张论专祠。据经核准。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九日,李自成在县城北原埋伏重兵,派遣200轻骑临城诱敌。永宁知县颜则孔派张论训练的家丁张承芳、张守才、马德进、杨惟之、李三春、杨群星、汪汝厢等骑马出城迎战。农民军佯败,边打边退,张承芳等人紧追不舍,轻敌冒进,追到北原,误中埋伏,遭农民军突袭,张承芳等人全部战死殉难。
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岁次丙子。
崇祯九年二月永宁县知县刘鸿业在永宁城西门里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张论建立专祠——张中丞祠。

张鼎延主持修筑溪源寨,安顿众家丁王建国等人于此。
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岁次丁丑。
崇祯十年五月,张中丞祠建成。有正殿三楹,两廊三楹,大门、角门各一扇。南京兵部尚书新安吕维祺撰写《张中丞公崇祀专祠序》。永宁县知县刘鸿业撰文《都御史张公祠记》勒石立碑。永宁县官府专门设有奉祀生员4名,由张论后裔品学兼优者,经张氏家族推荐,官府选拔考察,上报朝廷批准后,世袭奉祀生员,专门负责张中丞祠祭祀有关事宜。自明迄清,以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地方官府和张家后裔一直沿袭旧规,每年进行春秋祭祀。
张鼎延在张氏祖茔张论墓前建立神道及神道碑,神道两旁为石人、石马、石猪、石羊、石猴、石望柱各一对陈列于神道两侧,神道之西为张论神道碑。张论墓道前有明万历进士、户部尚书侯恂撰文的《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张论)神道碑》,张公神道碑记载了张论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
张讃任江南松江府同知。
“张崑,同州东雁羗村人,字善藏,一字玉山,邑庠生。明乱,不受闯贼职。其父庠生其珽作《关帝庙记》。”
《显妣张母王孺人墓》大明崇祯初年立,碑阴为张汝琴弱冠镌字《张氏新坟记》。按:二门张母王孺人为金门寨八世张温之原配。
张鼎延刊刻张论文集,《暑凉谷集》、《前后言兵事疏》(270余篇)。
张鼎延先后向河南巡抚上书《与抚台论御土贼书》、《与抚台论御流贼书》。张鼎延曾先后向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熊文灿上书十次,向河南巡抚常道立上书十七次,力陈用兵平寇之策。
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岁次戊寅。
崇祯十一年(1638年)秋,李自成农民军13万众,进驻宜阳、永宁一带。明理院熊文灿调集8总镇4巡抚围剿,明军将领少数主剿,多数主抚。农民军巧用官军矛盾,胜利突围。张献忠兵败降明。后李自成部中孙传庭埋伏,大败,仅以十七骑突围西走商洛。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岁次己卯。
八月十九日,张鼎延二叔父唐山县知县张讲病故。距公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二十三日,享寿六十六。初葬陶峪管子河,后迁葬磨头村东立茔。
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年),岁次庚辰。
张讃在江南松江府同知任上,授顺天府治中,上任前归里省亲。
十二月初七日寅时,张鼎延母段夫人病故,寿七十二岁。段氏,明处士谷圭里段公讳班之女,封淑人,以长子鼎延贵,诰赠夫人。段太夫人生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五月二十三日子时,逝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二月初七日寅时。王铎为张鼎延母亲段氏淑人撰写《明封淑人四川督抚葆一张公元配张母段氏合葬墓志铭》。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冬,李自成自湖广走河南,饥民附之,连陷宜阳永宁。李自成亲率大军数万人,由南阳进军永宁。十二月二十一日攻破宜阳县城。十二月二十二日在王范北坡(今闯王坡)安营扎寨。二十四日拂晓,大军居高临下,一举攻克王范。李自成农民军攻破王范寨,张鼎延三弟张世延与妻史氏殉难,世延时年三十四岁。
十二月二十四日狱卒牛可敬、魏之明等暗中勾引农民军攻城。李自成率军陈兵永宁城外,围攻县城,知县武大烈、万安王朱采鑋、顺天府治中张讃、及南京吏部验封司中张鼎延,集地方武装3000余人共同守城。知县武大烈守北城,张鼎延守南城,都司马有义守东城,守备王正己守西城,农民军围攻3昼夜。二十七日深夜,城内饥民打开监狱,犯人响应,点燃县衙。农民军乘势炮轰东城门,守城雉堞皆被摧毁,农民军用火烧毁东门。守卫东城的都司马有义见城将陷落,惊慌逃走。农民军乘势登上城墙,一举攻入县城。武大烈被擒,朱采鑋在城北被擒杀。城陷后,张鼎延右臂负伤,跳井自尽,匿井3日,幸免于难。永宁知县武大烈、治中张讃、监生张祚延、张琰、以及主薄魏国辅、教谕任惟清、守备王正己、百户孙世英身殉国难,其他被杀者1000余人。张中丞祠被农民军烧毁。二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乘胜东下,连破48寨,遂占宜阳。沿途饥民相投,加之收编地方农民武装6万人,农民军已达数十万众;十二月三十日深夜,张府家丁叶鸣春、王建国率领众家丁持闯王令箭进城,在南会馆门口井中救出了张鼎延,沿南城马道转至东城,自东城门而出,到城东溪源寨避难。
十二月,李自成农民军攻破金门寨、德里城、王召寨诸处,张鼎延叔父张诏骂贼遇害,张诏妻谭氏投崖殉难。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十二月,自成围永宁,云梯肉薄攻城,陷之,焚杀一空,杀万安王采鑋。连破四十八寨,土贼一斗谷等群盗响应,遂陷宜阳,众至数十万。杞县诸生李岩为之谋主。贼每以剽掠所获散济饥民,故所至咸归附之,兵势益盛。”
《明季北略》卷十六:“崇祯十三年庚辰李自成败而复振。十二月,自成攻永宁陷之。杀万安王朱采鑋,连破四十八塞,遂陷宜阳。众至数十万。李岩为之谋主。贼每剽掠所获,散济饥民,故所至咸附之,势益甚。”
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岁次辛巳。
正月初六日夜,张鼎延自城东溪源寨逃往黄河北怀庆府避难。先后在怀庆府沁阳县苏门山柏香镇、新安县北冶山漏明岩避难。“忆余井出,往来河北深山,潜形匿迹者数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十一日寅时张鼎延三叔父张讃抗节不屈殉难。

正月二十日夜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张鼎延亲家新安县兵部尚书吕维祺被捕不屈而死。张鼎延与王铎流寓沁阳县苏门山柏香镇,住王铎亲家杨嗣修处,协修“善建城” 。
三月,张鼎延同亲翁王铎、李庚生游月山寺,作《月山寺录》。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破洛阳后,洛阳诗人温庭橒徒步永宁,爱嶰谷山水,定居金门川,与金门寨张懋延、温庭橒、师佐等15人结成“嶰谷社”,赋诗赏景。
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金门寨二门十世张德延为岁贡生。

张鼎延向崇祯皇帝上《陈情疏》:“原任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今冠带闲住臣张鼎延奏:为微臣为父请恤疏语失检,蒙恩谴创,计逾十年,谨陈始末流离之苦,仰乞圣鉴垂原至情事。......臣父原任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论,削平奢乱,开拓蔺疆,颇效微劳于西蜀。崇祯六年十二月,流寇渡河,直至臣永宁时,县无印官,臣父捐资缮城,严冬卧城头霜雪中七阅月,复有御寇全城之绩,积劳所中,旋踵告终。是臣父之死,又以御寇保城死,曾经抚按疏报可据也。臣察《大明会典》,凡三品京堂,即微军功,例得恤典,青衿韦布,皆得陈情。”崇祯十五年正月,奉圣旨:“该部知道。”
明崇祯年间,九世张五雲由德里迁居大原村南湾,即今南湾村;张五常由德里迁居陈宋村,即今上陈宋村,为陈宋村大门张氏开基祖。清康熙年间,十二世张庭兰、张庭芳由陈宋村迁居陈宋下地,即今下陈宋村,分南院、北院两大支派。三门九世张辨自金山庙村迁居秀才岭村;九世张见自金山庙村迁居嵩县南沟。
明崇祯十五年(1641年)岁次壬午
张鼎延向兵部尚书孙传庭上书《与制台孙白谷书》。
崇祯十五年岁次壬午十二月初七日,张讲合葬于磨头村东立茔。明崇祯十五年树有《唐山知县张公师孺人合葬墓碑》,碑阴为《文林郎葆孩张公配孺人师氏合葬墓志》,赐进士及第、征仕郎、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前兵科都给事中、文华殿展书侄鼎延撰文,光禄寺署丞弟诰撰额,京卫经历弟诏书丹。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岁次甲申
二月十七日,怀城(怀庆府城)陷,张鼎延自河阳(今孟州市)之康家窑复南渡,侨居新安北冶山中,泊然与世无求也。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