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主播简介

二十四节气——立冬话养生
作者 朗诵:南屏晩钟
图片:远航回归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这个节气预示着寒冷的冬天开始了。立冬时节如何养生呢?
一、在坐卧起居方面
1、要多多沐浴阳光
立冬之后,在阳光最强烈的正午时间,以身体背面沐浴阳光,可以达到强壮人体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有利于扶助脏腑正气,抵御外邪。
2、要早卧晚起
婴幼儿以及正处于成长黄金期的青少年,应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更有利于来年春季“抽条发枝”。
对于上班族来说,要想白天精力充沛,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
对老年人来讲,空闲时间多,更可以早卧晚起,以更好地养精蓄锐。
二、运动养生有讲究
动则养阳,静则养阴。冬日主闭藏,主张少动、少出汗,但也不能因为天气寒冷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也要适当感受天地间的寒凉之气,走出室外,激发身体潜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冬季锻炼,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见太阳升起才运动”。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点半以后到下午4点之前进行最为适宜。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体微热为度。适宜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等。
这个时段要注意:平时室内空调或暖气温度过高、高强度运动、桑拿热疗等因素导致的大汗都属于耗伤阳气的做法,不利于冬日肾精之闭藏,应尽量避免。
三、注意饮食养生
立冬之后,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慢。人体肾气随着天气转寒而变得旺盛,立冬后应注意补益肾气。
“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冬令进补能使通过饮食摄入的营养物质更好地储存于体内。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来说,可以通过药补的方式,对症服用适宜的膏方达到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羊肉、牛肉、鸡肉、鸽肉、鹌鹑、虾、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
在立冬之后,即使是健康的人也要少吃寒凉的食物,体质偏弱或平素脾胃功能较差的人群尽量不吃生冷食物。
中医学认为,立冬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自然界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都在养精蓄锐,为来年春生蓄积力量。故中医讲究立冬补冬、立冬养藏、滋阴补阳。
四、 要做到冬藏养肾
人生于天地之间,禀受阴阳之气,体内阴阳变化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紧密相随。冬在五脏对应肾,而体之阴阳根之于肾,因此冬季养生的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正如《黄帝内经》中说的那样:“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可以通过按摩揉捏耳朵,对于因肾气不足所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搓揉按摩耳廓的疗效相当良好。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人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经常泡脚可以壮腰强筋、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延缓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脏腑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便秘、脱发落发、耳鸣耳聋、头昏眼花、牙齿松动、失眠、关节麻木等症。因此民间有“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的说法。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让我们踏着秋天的五彩斑斓,迎接冬日的洁白无瑕。朋友们关于立冬养生的话题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小雪节气不见不散。

本文有关资讯来源于网路,只做学习分享,不做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