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4日)一早,前往参加江兴俊恩师的遗体告别仪式,约好到鼓楼公园旁鼓楼街口集中,乘车前往西天寺。
这里,正是我的母校鼓楼小学所在地。我每经这里,都会想起母校,想起班主任李玮老师,想起儿时的同学,想起母校周边的种种物事。
城市在发展,环境在改变。如今,鼓楼小学已经在鼓楼公园旁消失了。每经此地,面对高楼大厦和成片绿树,我却总是怅然若失(上图)。
上图,南京地标紫峰大厦。鼓楼小学大门开在中山北路,马路对面,就是鼓楼食品商店,鸡鸣酒家,红霞纺织品商店。紫峰大厦,就在这里聳立而起。
上图,浙商银行大厦,占的就是鼓楼小学原址。鼓楼小学右侧的曙光电影院和马祥兴菜馆,都拆了,建成绿化带。
上图,如今的鼓楼街,宽畅,整洁。路边的梧桐树,都已合抱粗,撑起巨大的绿伞。
当年的鼓楼街,窄窄的,两边挤满商铺和住家,杂乱而不失热闹。街西口,靠鼓楼公园一端,和鼓楼小学隔堵围墙。这里有小人书铺和象棋摊。那是我儿时的天堂。放学了,只要兜里有几分钱,我就会跑小人书铺看小人书。一分钱看两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都是从连环画中读来的。没钱,就跑象棋摊看人下棋。不到天黑,不肯回家。
上图,鼓楼小学60届六(1)班的3位同学,在西天寺合影(右起董新华,刘智明,王增陵)。我们一同考入南京十中(金陵中学),初中、高中,又同窗6年,成为江兴俊老师的学生。昨天,又一道前来送别江老师。
刘智明给我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她居然保存有60年前小学同学和班主任李玮老师的合影!
今天,刘智明把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传给我。我终于又看到李玮老师那慈爱的身影,亲切的笑容。
我是1959年夏天,从福建永定富岭老家,迁来南京读书的。转入鼓楼小学读六年级,分在一班。一个从闽西大山土楼里出来的野孩子,个子又小,对城市生活一无所知。
我还清楚地记得,班主任李玮老师向班上同学介绍我:“王增陵同学是刚从福建山区,转到我们班的新同学。希望同学们多多关心他,帮助他。”
我很快就融入了六(1)班,这个温暖的大集体。而且找到了董新华、陈鼎安等几位最要好的朋友,经常到他们家去玩。
李玮老师知道我家有个继母,缺乏家庭温暖,对我更是关爱有加。嘘寒问暖,无微不至。
我在富岭小学读书时,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到了鼓楼小学,成绩也不差。考初中,我填的志愿是十一中。十一中是所一般的中学,就在鼓楼街东口。我图的是离家近。
李瑋老师知道后,赶到我们家,找到我父亲,要我改志愿,报考十中。十中是南京市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她认为,我有能力考上十中。报考十一中,可惜了。
父亲听李玮老师一说,觉得有道理,同意我改志愿,报考十中。结果,我顺利考上十中。
在这所百年名校里,我渡过6年中学生涯。这里名师荟萃,学子如沐春风,为我今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李玮老师,是我人生的第一贵人啊!
鼓楼小学,我亲爱的母校,虽然校址已经在地图上被抹去,但是,在学子的心中,是永远也抹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