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衣节思念母亲
作者:李自立
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在古代叫寒衣节,寒衣节又称“祭祖节”也叫“秋祭”,汉族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的亲人,谓之送寒衣。

古代中国有授衣、祭祀、开炉这个习俗,旨在提醒人们注意寒冬要来了。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也就逐渐发展为给祖先、亡人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相传于周朝古豳国,所以这个节日,也是我们老家彬州最古老的传统文化。
“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根据历史查考,大约在宋朝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从此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自从母亲去世以后,一直有种奇怪而强烈的幻觉,无论在家还是出远门,总觉得母亲的身影一直陪伴在我身旁。

那时候年龄还小,县城到村上来回十七八公里,特别是晚上行夜路时,我一直会安慰自己,暗自心里对自己说:“不要怕,路上啥都没有,有母亲在你身后跟着,你怕什么呢。”多少年来就一直这样,我始终在自我给自己壮胆。

甚至于有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回头凝神,看看母亲还是不是在身后陪伴我。其实当我回头凝神的时候,寂静的乡村道路上,只有西风吹着路旁的杨树叶子在飒飒做响,此时此刻我就会安慰自己,那是母亲在跟我说话:“你别怕,有母亲在”等再次我回过头时,就会清醒地告诉自己,那仅仅是想母亲,在大脑皮层出现的一种幻觉。

那些年我还没上高原时,村子里人烟闹嚷嚷的,村子里所有土地都在种,家家户户的门户都门开着,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不大,房前屋后的家禽家畜、猫追鼠撵,所以大白天我不会出现幻觉,于是母亲的身影大常会出现在夜深人静的梦乡里。

晚上等我写作业的时候,晚上等我看书练毛笔字的时候,在高原,等我一个人在宿舍无聊的时候,等逢年过节的时候,等我有病的时候,等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总会时不时地想起她老人家。

这些年我很少有在家过节的机会……
记得七八年前的一个冬至节,我和媳妇给母亲去扫墓上坟,两人用架子车拉着土给坟上填土,那天西北风特别大,草草了了地,坟上荒草收拾干净,填了两车子土,跪着烧了买来的棉衣冥票急忙回家,等回家后我浑身起了风疹,媳妇对我说:“肯定是你妈告诉你,衣服她收到了,坟上土上了她不冷了。”虽然说是迷信,当时的我浑身痒痒难受,但是从内心里,我却没有任何的怨言,这或许就是亲情的缘故吧。

今年工地开不了工提前放假,比往年都要回来的早,所以这次的寒衣节我算是赶上了,然而这两年回家的感觉和十年前的感觉截然有所不同。

十到十五年前的村子里,回到老家的我,刚刚进村时必须身上装上两包好烟,一边走一边和村子里的大叔大婶们攀谈打个招呼,然后给叔叔爷爷奶奶们点上一根好烟,和他们相互问个好,闲暇常去他们家里转悠转悠,一则拉近了邻里关系,二则嘛自己也就散步消遣打发了时间。无事陪老人们凑个牛九,或者用电动车带着媳妇赶个集,正好赶集时也能见见自己的亲戚。

今年回来二十多天了,由于雨水丰盈,所以村子里一眼望过去,满村子里到处都是荒草埋径,开着门家里有人的也就那么七八家人,而且都是病老残弱。儿女们进城打工去了,小孙孙们进城上洋学去了。

如今的老人都是爱儿爱女不要脸,老人跟着儿女进城,又怕儿女的土地荒芜没人种,村子里人骂老先人,又怕进城给孩子增添经济负担,惹得小两口闹别扭吵架。而且城里的人费事,可是阿屎撒尿都要掏钱的地方,还不如在村子里平出平入,自由自在。

可是,回头又想想,再美的乡村,人才是乡村灵魂,村子里没了人气,犹如住进了鬼村。
这些天沟壑边走走,一树树金黄的柿子没人摘,村头转悠转悠,野鸡飞来,灵兔出没,更是无人问津,田野秋后的玉米梗玉米杆横七竖八,晾晒在公路上的粮食让来回的车辆碾的蹦出去到处都是,整个村子真的把人都走完了。

村子东头,埂下礆畔,盛开的黄菊花,秋后,冷清而孤独的坟茔。

望着远处苍莽青山,望着满园衰弱的秋草,还有那满园无收获的柿子,内心里,尽都是悲情的秦腔……

上完坟的青烟袅袅,不知地下的母亲,你可知否?什么才是我的心情。

2021年11月5日于文昌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