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杨家将污名事件 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 月1 日下午,一则名为《三亚“杨家将”涉黑犯罪团伙覆灭》的新闻在三亚新闻网首发,随后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三亚日报、海南廉政(公众号)、海南政法(微博)等官媒跟进,并在腾讯、网易、新浪等综合门户网站转发。截止 11 月 4 日 12 点,转发信息总量超过 1400+条,社交媒体互动量 9.4 万条,引发舆论轩然大波。有知名媒体人士表示,北宋杨家将满门忠烈,血战沙场,保卫祖国,此三亚杨氏黑帮不宜戏称“杨家将”。
杨氏先祖—东汉太尉杨震公“暮夜却金”典故是中纪委廉政教育第一课,满门忠烈的北宋杨家将更是捍卫了中华文化不因外族侵略而中断,由此衍生的四知文化和清白忠勇家风,不仅激励了一代代杨家人,更是历代中国人争相传颂的经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新中国,更是诞生了杨成武、杨得志、杨勇三名开国上将,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成为共和国主席。因此,“杨家将”是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金名片,不容玷污。不正视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忘
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回顾此次杨家将污名事件,有以下教训值得铭记。
一是新闻媒体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教育。11 月 1 日,海南警方给三亚新闻网的案件标题是“通报公安机关侦办三亚杨家武涉黑犯罪组织案(简称 7.19 专案)”,然而,缺乏职业素养、缺乏历史文化教育的三亚新闻网责任编辑将标题篡改成“杨家将”这一中华历史金名片吸引眼球,吸引流量,不少官媒也由此跟风。在国家加强新闻采编工作的大背景下,反映出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远远还不能适应。
二是优秀家风传承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海南三亚出了这起杨家武涉黑犯罪组织窝案,警示的不仅是杨家人,更是警示全国人民:如何改进优秀家风传承,永远在路上。
三是“杨家将”文化申遗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杨家将”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杨家将”文化有典籍、有戏剧、有电影、有电视剧、有纪念馆、有雕像…在中国,更是妇孺皆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尽快启动“杨家将”文化申遗工作。
四是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法保护工作。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断档的文明,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生命力。但从鸦片战争以来,却一直贯穿着被贬低被污名的历史。本世纪以来,更是表现为污名烈士、污名国旗国歌国徽等特点。令人振奋的是,今年 3 月 1 日起,污名烈士的恶劣行径已经正式入刑,并将罪名定为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相关污名案件业已判决并执行。污名历史的某大V业已被惩戒。然而,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污名事件,光靠道德教育显然是不够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需要立法的保护,方能更好地教育世人。而尊重中华文明这一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奇迹,更应当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载:杨志荣)
河南省杨氏文化发展中心及相关杨氏文化研究机构从网上和其它兄弟省、市杨氏组织机构负责人中获悉"三亚新闻网等个别媒体”污辱"杨家将"事件后,感到非常震惊,建议并愿意联合全国各地合法杨氏组织机构依法维权。
河南省杨氏文化发展中心法律服务部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杨氏工作委员会
河南省杨氏文化发展中心杨姓工作委员会
2021年1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