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标课堂”走进我的教学中时,我有点恍惚,我觉得那仅仅是一道闪耀的光,一种类似"高大上”的理论,理念一定很先进,未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然而我翻开《三标课堂》培训系列读本时,我触动了,"人一旦离开了个性教育,受教育越多,迎合就越多;人一旦离开了人格教育,受教育越多,奴性就越多”,这不正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吗?
读了孟先生的教育理论,我对"教导”有了新的认识,"教"是为“导”服务的,只有很好的“导”才可以真正地达成“教”的目的。
随后,九月的开学季,孟先生从百忙之中,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到我校指导工作。于是,曾经犹豫的我开始投入到全校热火朝天的“三标课堂”的尝试中来。但尝试并非易事。自己认知并不完善,面对面坐,对子一个眼神便是“偷空”的信号,岂不是给坐不住学不进的学生加"营养餐”,学风带坏,那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我满腹狐疑地试了一试,随时做好了换回来的准备。然而不到一周的时间,发现学生们在"对子”中找到了价值,对子的及时鼓励和认可,彻底让他们从原来的少被认可,不被认可,甚至被漠视的压抑中释放出来了,使他们学习变得兴奋了,欢畅了,我再也不必用侦查的眼光去扫描打盹的学生了,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满怀激情。
自此,对子坐稳了,心踏实了。小对子,大作用,小转弯就不会抛离大方向。孟先生说:“教师最大的本事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不是从头讲到尾,优质的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是生教生、生帮生、生考生、生评生的课堂”。理论上我是赞成的,但面对毕业班的学业任务,时时脑海里崩着一根弦,常常口头上说要放手学生,行动上就是闭不上智慧的嘴巴。
就在这半信半疑的过程中,一次练习课上,一道通过想象补写恰当内容的题,在五分钟的自主练习后,被对子肯定并推荐的两位同学竟然是班里平时成绩一般,平时就不被看好的学生。他们脑洞大开,一个切题准,一个语言表达流畅惊讶了我,更是让其他学生跃跃欲试。于是自主修改,对子指正,一道平时教一遍模糊,教两遍有印象,教三遍大致对的局面改善了,这一尝试我真正领会到“生教生”、“生评生”的实效了。
三标课堂入门公开课上抱着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不断改进的态度,也顶着敢失败、战失败、越败越战的勇气。在听了不同教师的尝试之后,看到学生们课堂上精彩的表现,我发现勤奋的学生是“会装懒”的老师培养出来的,聪明的学生是“会装傻”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快乐的学生是“会装愁”的老师培养出来的。所以不要用怀疑的眼光去怀疑学生的不用心,他们仅仅是偏航,而不是偏离轨道,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友善的提醒,用优秀的大肆表扬,定会激越了他们年轻而又积极的心,真正的让每一个学生从体、智、情、创、和都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面对大教育,永远在成长的路上。
作者:张宏英(育英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编辑:焦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