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竹海印象
皇甫素红
竹子见过不少,但都是在房前屋后或公园里,一片一片的。像宜兴这种绵延数百里的竹海还是第一次看到并且身临其境地享受了其舒适惬意和秀美。

走进景区大门,目之所及皆是翠竹,杆杆挺拔俊秀;放眼远望,青青竹林,绵延至山的尽头。一潭湖水如魔镜,将蓝天白云青山翠竹尽数收入其中,宛若仙境。颇为有趣的是在湖里竟然生长着一种15亿年前的低等级的生物——桃花水母,由于这种生物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其活体又很难制成标本,所以非常珍贵,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走在清幽而蜿蜒的竹间小道,轻盈着脚步,畅快着呼吸,心也随之愉悦起来……原来,这里是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整个竹海绵延达800里,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我不由地边走边做起了深呼吸。

沿途看着一杆杆拔节而上的翠竹,不难理解为啥文人墨客喜欢竹子的原因了:谦虚有节,宁折不弯,因而也就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选择,也就有了“竹林七贤”的潇洒与倜傥。
在翠竹掩映中,有一幢古色古香的黄色建筑格外醒目,走进方知是寂照禅寺。“入山不见寺,深在万竹中,游人看不厌,岚翠泼空濠”。这是宋代高僧云庵禅师留下的诗句,形象描绘掩映于万竹之中的寂照禅寺神秘和美丽。寺门前有一棵银杏,虽已千年,却仍枝繁叶茂。令人称奇的是,在这棵千年银杏树的中间寄生了一棵朴树!如今它们靠近根部的树干已经完全融为一体,真是千年奇观,叹为观止!据说老版《三国演义》中曹操砍了一棵古树,古树流血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至今树上还留有刀痕。

从寂照禅寺门前的路往右,就是宜兴竹园,里面栽种着100多种竹子,这真是大开眼界!以前只知道有毛竹、凤尾竹、湘妃竹,现在看到好多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竹子:早园竹、红杆寒竹、银丝竹、淡竹、对花竹、红哺鸡竹、大黄苦竹、桂竹、粽粑竹、实心竹等等。查资料得知,我国的竹子品种竟达500多种。品种虽多,但刚直向上却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竹子不仅美观,极具观赏价值,它的实用价值也是非常大,竹笋可以食用,成年竹子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竹器;还可以作为建材使用,比如搭成竹楼,做成竹地板等;竹子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清热利尿。竹子,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贡献,真是人类的宝物!
走出竹园,便是扑虎潭。在扑虎潭对面有一个溶洞叫清风洞,洞内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洞顶岩石的形成已有上亿年的历史。此洞有可能是古人类穴居。看来宜兴的历史真的是很久远啊!

出洞沿着长长的“翡翠走廊”继续往上走,便来到了一个山凹,泉水从山上汩汩流淌下来,流进了一个石头组成的大水池中。太湖的源头有五个,据说这里是其中最近的一个,因而被称为“太湖之源”。
从刻有“太湖之源”的山凹处向上,沿着山路,穿过长长的悬空栈道继续往上,便登上了号称“苏南第一峰”的山顶,欣赏翡翠碧玉般的竹海以及连绵起伏的山峦,真是“极目楚天舒”。

下山时,看到一院士长廊。上有宜兴籍院士的照片。宜兴不愧是地灵人杰,古代这里就出了400多位进士,其中四位是状元。如今这里共出了30位 两院院士,100多位包括清华北大南大在内的大学校长,实在是了不起!
走出竹海风景区,反复咀嚼苏东坡的诗句: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我们现在虽无法像古人那样在家周围种上喜爱的竹子,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竹子种在自己的心里。
愿我们每人心中都能有一片竹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