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长胜,男,上海人。国家二级作家,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学院副编审;原马鞍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计250余万字,作品散见《长江》《花城》《人物》《小说界》《青春》《安徽文学》《海峡》《奔流》《鸭绿江》《新华文摘》等杂志;有作品多次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结集出版;另有小说集《纯情》、散文集《岁月如歌》、长篇传记小说《张家港首富》《今生无悔》《李白诗文故事》等;已拍摄的电影《叶圣陶在甪直》、电视剧《碧血秦准》《苦果》等,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赞誉满满。小说《无辞的歌》、散文《天都峰上连心锁》《海粟老人会见刘国松先生》《散淡情怀》等,5篇作品荣获全国性文学大奖。

【美文欣赏】
银杏树下的记忆(散文)
王长胜
01
第ー次来到江南古镇甪直,我就被小桥流水的景象迷住了。
在这里,镇民们祖祖辈辈依河造屋,枕河而眠。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体现着水乡生活的镇民的幽然自得和清静闲适。

当我沿着小河,踏着青石路穿行在 蜒长街的时候,宛如进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诗意的水墨长卷之中。风和日丽的时候,这里总有一种缠绵令人心醉,和谐的风好似一双双纤纤玉手在抚摸着脸面;如果偶遇细雨,烟雨迷蒙的河面上会泛着一圈圈涟漪,呈现一派静得能听到雨点声音的景致。
夜晚时分,皓月当空,街上静寂。独步河畔桥侧,望着拱形石桥下倒映的圆月,让人感觉如入梦幻的意境。
一座座石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故事,简朴而美观,幽静而带点落寞。任是百年的风雨沧桑,未曾消磨小巧玲珑的江南特色。

我的一位朋友王志伟,在苏州电视台工作,在甪直土生土长。我惊诧地问他:“这么迷人的地方,怎么很少有人知道?”志伟兄微笑,淡淡地说:“其实,知道甪直的人很多。这里还出过很多名人呢。”于是,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了曾经隐居在甪直的晚唐文学家、诗人陆龟蒙;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改良主义先驱王韬;还谈到了香港影后萧芳芳;谈到了曾经在这里任教、把甪直当作“第二故乡”的叶圣陶。
志伟兄向我提议:“你写个电影剧本,怎么样?”
我说:“好啊。”
我对叶圣陶在甪直的教育改革和创作生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人当即去参观了叶圣陶纪念馆。
1917年,叶圣陶在人生道路遭受挫折的处境中,来到离苏州25公里的甪直,一面教书,一面大胆地进行了教育改革。在教育实践中,叶圣陶坚持倡导“学习与实践合一”和“激励教育”,任教5年的经历,充分展示了一个新教育与文学先驱者的可贵探索精神,反映了一代精英人物报效国家的高尚品质。
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心有感慨:如今,不但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薄弱,甚至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雨后春笋般兴起。我们的教育,却始终处在迷茫阶段。这时候,如果宣扬当年倡导新教育的改革精神,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吗?
当年,叶圣陶已经拿到去北京大学上学的推荐信。信,是由好友顾颉刚的父亲写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在叶圣陶动身前,去向老同学、甪直小学校长吴宾若辞别,当看到旧教育的种种弊端时,他毅然留下来,轰轰烈烈地搞了一场教育改革。这是多好的青春励志故事啊!

叶圣陶的青年时代,崇尚人生理想,立志“教育救国”。而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可是当今的孩子追求远大理想的已十分稀少,有些人一谈人生理想,甚至会发出不屑的耻笑。如果讲一讲青年叶圣陶的励志故事,不是可以给青年人很多有益的启示吗?
走在叶圣陶当年来来往往的石桥上,我迷恋上了小桥流水。
似乎有一种力量总在激荡着我的胸怀,推动我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好一件事情……
我和志伟兄滿怀着信心,走进了甪直镇政府大楼。
02
我俩跟小镇的领导亲切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融洽地达成了协议:由我创作《叶圣陶在甪直》的电影剧本;剧本将由镇领导审阅、表决,如果同意,立刻投资;如不同意,剧本无稿酬。我想都没想,一口答应了。坦率说,我信心滿滿。之前,我已经创作、拍摄了《苦果》、《碧血秦淮》等五部电视剧,有过成功的经验。只要给我机会,我一定会成功的。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我当天就在古镇住下来。
一连几天,我采访了镇上十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我不断与老人们促膝交谈,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当年叶老开展教育改革的故事和细节,诸如:自编课文、办“生生农场”、走出教室上课,等等。
淳朴的老人们还告诉我:当年,叶圣陶与夫人胡墨林虽然没有浪漫的恋爱故事,却有一段你搀我扶、天作之合的爱情佳话……
甪直的小桥流水印下了叶圣陶和胡墨林的身影笑貌。据说,在甪直小学高高的银杏树下,当年叶圣陶兴办新学、创建“生生农场”的时候,受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围剿。但是,他们没有怯步,在校长吴宾若的支持下,不屈不挠地坚持到了最后胜利。叶圣陶以其人格力量,团结当地乡坤和父老乡亲,为古镇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漫步在水乡甪直,怎么也绕不开一条又一条细流潺潺的小河,怎么也走不完一座又一座形态各异的石桥。于是,我得到一种感悟,希望通过塑造青年叶圣陶的艺术形象,把古镇甪直的小桥流水、古韵今风展示给世人,使叶圣陶当年置身教育改革的故事与水乡景观紧密交融在一起。
我安静地在古镇住了几天,完成了电影剧本《叶圣陶在甪直》的人物和故事的基础构架。
接着,志伟兄陪我赶去北京,见到了叶老的长子叶至善老人。
老人家听我们说完来意,第一句话,就是:“很难啊。这事情真的很难啊!”
我告诉叶老先生:“我知道很难,但我仍然想试试。我还年轻,如果不成功,我输得起。我不为名利而写,只感觉到是一份责任,我抱着一颗平常心。你看看如今教育的现状,令人痛心啊!……”
叶老先生听了我的话,显然很感动,开心地跟我攀谈了整整一个下午。

03
几个月以后,电影剧本《叶圣陶在甪直》终于完稿。而且,国家教育部和叶圣陶研究专家审读意见,也都给出了热情支持的“优评”;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杂志《剧影月报》很快发表了这个电影剧本。
我当时很得意。却万万没想到剧本送去国家广电总局、国家电影事业管理局立项审定时,被搁了下来。并且,一搁就是半年。
冬去春又来,剧本消息音讯全无。
志伟兄托北京的朋友打听消息,方知遇到了大麻烦。原来,国家电影事业管理局对胶片电影控制很严,明文规定:凡重大历史人物的故事片,必须有其家族授权。我的剧本确实没有叶至善老人的授权。一位审读官员曾打电话给他熟悉的作家问询情况,那位作家告诉他:“好像老先生不同意”…… 就这一句话啊,我一年多的挑灯夜战和辛勤付出,眼见着将要付诸东流了!
我和志伟兄都一次次给北京打电话,叶老先生的秘书告诉我们:“这是个误会。叶至善老人非常喜欢你创作的电影剧本。碰巧了,北影厂有位编剧也写了个《叶圣陶》的电影本子。他是根据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编撰的,叶老确实表态不满意,跟你们是两码事。”
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但随后又了解到:叶老正病危住院,已经连续几天处于昏迷状态了……
真是好事多磨啊!
一声长叹!我立马与苏州的志伟兄相约北上,连夜赶去了北京。
04
艳阳高照,好天气给了我们好心情。
一开始,我和志伟兄都被持枪站岗的军人挡在了北京友谊医院门外。经过苦苦交涉,军人接到有关领导的电话,才准许我们进入。
事情比想像的好得多。我们一踏进病房,叶老的秘书就对我们笑脸相迎,说:“你们来得真巧。叶老连续昏迷了四天,今天早晨神智清醒了。我刚才跟他讲了《叶圣陶在甪直》电影剧本的事情,他好像很高兴。真奇怪啊!老人家今天精神特别好,好像是专门在等你们到来……”
当叶至善老人看到我和志伟兄进入病房时,脸上明显漾起了笑意。他还向我俩竖起大拇指,微微晃动了两下……
我和志伟兄端祥着叶老先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叶至善老人微笑着打起精神,向秘书伸出手去,握紧ー支粗笔,在一张已经准备好白纸上开始写字……
空荡荡的病房,呈现着令人窒息的宁静。
老人家先写下“自然不会……”四个字的时候,我的脑门突然“轰”一声如遭雷击。那一瞬,我以为“完了”,竟无力地闭上了眼晴……
直到听到秘书说话,招呼老人家躺下,我才鼓起勇气睜开了眼。
这ー刻,我的眼前已经豁然开朗。
老人家写的是:“自然不会不同意。”
叶至善老人文字严谨,十分坚决地在力挺电影《叶圣陶在甪直》的开拍啊!……
后来,我和志伟兄将老人的字椐送到有关官员手上,顺利地从北京返回老家后,没过两天,广播里传出了令人悲痛的消息:叶至善老人病逝,永远离开了人世。
叶老虽然没能看到《叶圣陶在甪直》的电影,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却促成了这部电影的拍摄。

(左:叶至善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刻,写下"自然不会不同意",力挺《叶圣陶在甪直》电影的拍摄。
右:新闻媒体对电影《叶圣陶在甪直》好评如潮。这是其中之一。)
善良人的世界里,总有ー种糊涂。我一次次仰望蓝天,感慨万千:人世之间,黄土地上,难道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匡扶正义、匡扶善良?红尘陌上,你来我往,你没有背景,一不小心就会被人绊倒;风雨人生中,选择坚强,坚持咬紧牙关有多重要啊!若不经沧桑,哪来风轻云秀?
金秋十月,当古镇的小桥流水被五彩斑斓的秋色笼罩的时候,电影《叶圣陶在甪直》由南京电影制片厂正式开拍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兴致勃勃地为电影题写了片名。
电影拍摄的日子里,我被剧组请到甪直。那一刻,我实在无法抑止内心的激动。好几个夜晚,我总是静静地站在小石桥上,眺望着远处的灯光和灯光里忙忙碌碌的导演和演员们的身影。即使是万籁凝止的深夜,我也常常被一种力量震摄着,久久不忍离去。我知道,这或许就是一种成就感。

(《叶圣陶在甪直》入围第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参赛故事片。)
这时候,我眼里的甪直顿时仿佛变换成历史的舞台,那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叶圣陶正缓缓走来,他仍然用深情的目光凝视着一座座石桥和一道道清流,关注着今天莘莘学子们的成长……
而对于我,从釆访甪直镇上的老人开始,再到自己所在的小城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认真阅读一本又一本《叶圣陶全集》、书写一本又一本读书笔记,直至通宵达旦地伏案写作,……曾经经历了多少沉默的时光啊!那些艰难的时光,需要自己默默无闻、煎熬般地一天天度过,更需要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这样的时光,如今,每当我谈笑中回想起来时,连自己都被自己深深感动着。
甪直小学校园内,有三棵根深叶茂的银杏树。1977年秋天,身为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老人,由北京返回苏州,故地重游,在高大的银杏树下驻留了很久,离别时ー步三回头,最后釆撷了ー片银杏叶,带回了北京。从此,这片金黄的银杏叶ー直压在了他办公桌的玻璃板下……
金灿灿的银杏叶,寄托了叶老对“第二故乡”的深切怀念。
在甪直拍摄《叶圣陶在甪直》的电影期间,我也曾经独自伫立在高耸入云的银杏树下,双手掩面,喜极而泣……
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成就了甪直小桥流水的迷人景观。和煦的阳光照耀着高高的银杏树,也照亮了我的心田,触发了我灵魂深处的激情和智慧。
回首往事,真正暖心的,还是那份永不冷却的激情。
激情不泯,就这么不断燃烧着、燃烧着,于是便有了满目春色,有了ー往无前的前程。
2001年10月26日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