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浦东机场是按最先进理念修的吧,可我体会不到先进在哪儿。
下飞机后,居然穿过候机厅,和离开的旅客好像比肩而过,看着有匆忙赶机的旅客,我真担心和某个看手机不看路的旅客撞个满怀。一路有人在问在什么地方取行李?我们顺着指示牌下到一个地铁站,没经历过的人都有点傻眼,不会走错吧?一问,就是要坐一段地铁才到行李提取处以及到达出口。整整花了半个多小时,大家才到达行李转盘,这时我已经有点汗流浃背了,这两天上海比重庆热。

本来直接坐2号线再转10号线就可到达目的地,女儿提醒我可体验一下悬浮列车,当然不放过机会啦。拿着登机牌买悬浮票,五十元的票价减去十元。
傍晚,坐在风驰电掣飞驰一般的悬浮车上,望着窗外不断闪过的“星光”点点,脑海里突然出现电视里邓小平坐在日本新干线上的那种羡慕与满怀希望的镜头。呵呵,我们现在不但有了高铁,还有更梦幻的悬浮。

大学同学刘明琼比我大九岁,是我姐姐的同班同学,我们是一个年级的,她们一班的学生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尖子班。她早我两天到达上海,看了她的简书《一个人的行走》,不太相信她自谦说的是路盲。一个曾经走南闯北的学霸,国外一年的访问学者,沈阳工作过三年的国际学校校长,交通学院退休的教授,一个我佩服的人说要靠我了,好笑的是我居然平衡了一下心理。

我们住的复兴珑御,出来左边不远就是文庙,虽对此不太兴趣,只是这么近,就准备到此一游,结果维修闭门谢客。听说右边步行十几分钟的距离就是城隍庙,城隍庙就总让我想起茴香豆。不起眼的胡豆,在鲁迅笔下,孔乙己吃茴香豆,吃出了创意和美味。既然来了,我提议去城隍庙看看,想买几粒正宗的茴香豆慢慢嚼嚼,直到嚼出孔乙己味道。

刘姐说我们晚点去嘛,先去汾阳路的音乐书店,她比我小资多了。
刘姐就是看到两个视频一个介绍汾阳路另一个介绍老克勒的视频而兴起的。汾阳路对于上海,就像维也纳对于奥地利一样,音乐符号无处不在。上海的老洋房、法国梧桐、人和物的故事……浪漫的诗意让人产生了向往。
打车几分钟就到汾阳路,看着两边梧桐树和老屋,心动不已,我们喊师傅提前停车。
汾阳路,真是能体验到三、四十年代与现代相结合的音乐文化气息。走不了几步,不是琴房就是乐店,保持旧时风貌的街道虽然不是很宽,干净整洁。我们一边读着古老法国梧桐后面的老洋房述说的人与物的故事,一边走在这样的街道,完全可以张开双臂全身放松。

进入音乐书店,满屋子的书,满屋的咖啡醇香味,沁人心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