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活网(王爱民 李西锋 通讯员 王岩)自“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开展以来,伊滨区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突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聚焦“建强组织筑堡垒、服务中心作贡献、为民办事解难题”主题,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安排,全面推动活动走深走实。
一、建强组织筑堡垒,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是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共进。区党工委以基层党建“一条红线”为抓手,为伊滨科技产业新城项目建设、各项重要任务保驾护航。2021年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3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45.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4亿元,四项主要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市前列。如:李村镇积极对接施工方,围绕19条市政道路和“一渠两轴”项目完成农宅拆除2000余处、腾地4900亩、移植花木2000亩,加强跟踪协调服务;区市政绿化环卫中心深化“马路办公”工作理念,全面普查窨井盖10590个,完成全区公共区域窨井盖的确权、建档工作,将254个区管病害窨井盖全部纳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区市场监管局印发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各类告知书2800余份,深入企业、商超、药店、冷链物流企业等重点场所进行检查,提高经营者疫情防控意识。
二是坚持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发展思路,区党工委统筹规划,坚持“三抓”(镇党委书记总体抓、班子成员具体抓、专职人员深入抓)工作机制,发展壮大全区村级集体经济。2017年以来全区共实施集体经济试点项目16个。如:李村镇南宋社区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尖兵”作用,力促“党建+驻村”双发展,投资125万元先后建成草莓大棚19座,2021年在驻村第一书记何海科带领下,社区举办南宋2021首届“草莓文化节”,实现销售收入45万元,有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坚持“四治”并进助推乡村振兴。强化党建引领,明确牵头部门职责,以“三清两建”为抓手,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量化“四治”年度目标任务,大力推进乡村治理。如:《中国组织人事报》2月19日刊登文章《河南洛阳伊滨区“乡土人才”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专题报道伊滨区关于吸引乡土人才回归的特色做法;诸葛镇铺设2万多米污水管网,服务杨沟社区、潘沟社区共1280余户居民,实现“污水进管”,杜绝农村污水横流现象,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寇店镇积极开展“四官进社区”活动,为全镇21个社区的群众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区社会事务局把党建工作融入日常工作,累计为全区4418名困难群众(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免费发放口罩13.5万只。
二、为民办事解难题,画好党群同心圆。
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全区各级各部门根据自身行业、职能特点,组织广大党员深入一线,依托各类服务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司马社区党支部联合戴维斯物业公司为社区老年群体开展上门服务,开展免费义诊、免费理发活动;康庄社区党支部邀请专业按摩师,在社区活动广场为老年人开展义务按摩。
二是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全区各级党组织注重引导广大党员做到履职尽责、真抓实干,以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周围的群众。如:区党群工作部组织全区党员干部通过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等多种途径收看《党课开讲啦》第2期“伟大建党精神”,号召广大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争当模范先锋,做强做优本职工作;寇店镇马智晓积极响应乡贤返乡政策,回乡竞选担任朱窑社区支部书记,将外出创业经验和政策学习、社区日常事务处理相结合,规范开发荒山资源,建设窑洞、民宿、温泉、农产品采摘等特色文旅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有关会后问题整改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动态调整党支部承诺践诺办实事和党员为民服务清单,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如:庞村镇以“四好农村路”创建为契机,全面推进道路“白变黑”提升改造工程,将原有老旧混凝土路面改造为沥青路面,方便群众日常出行;寇店镇注重“精品小游园”建设,持续打造出门入园、走路赏景、休闲锻炼的美丽宜居环境,成就群众家门口的“小确幸”;区市政绿化环卫中心与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管理中心、供电公司等相关单位多次协调,坚持一线“马路办公”,先后完成环湖东路、孝文大道等12条道路(路段)的路灯照明修复工作;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交巡大队通过现场查勘,在科技大厦等党政办公重要场所、小区周边区域新增停车位、禁停标识牌,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加强停车秩序管理,有效提升伊滨整体区容区貌。
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深入贯彻学习 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省委工作会议、市委十二次全会精神,落实落细市委书记江凌调研伊滨指示精神,坚持学深悟透,做好结合转化。同时,持续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台账的跟进督导,补充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办实事与群众动态需求持续紧密结合,紧盯完成时限,瞄准全面过硬,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