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武汉名家罗定对老师的佳作:《又一次绝望》「飘舞的剑」(1045辑)
又一次绝望
定对
连日来的掏心写作,人已精疲力尽,走路腿发软。问自己,这是为何呢?有什么用呢?歇歇吧。
可是我又有心里话想要说出来,只是对当代文学的绝望而生悲。
昨天我无意中,看到了今年茅台杯全国小小说金奖作品《化妆》。
金奖唯一,也就是说这篇作品是今年全国最好的小小说。
最好吗?
答案必然是肯定的。语言精炼,结构紧凑,故事完整,引人入胜,足见作者有扎实的文字功底。
但是,思想性在哪里?逻辑性在哪里?
作品讲的是一个学生因为爱漂亮爱化妆,同寝室的学生不愿理她,只因她不合群爱耍单边,独往独来。当同学们知道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后,大家都震惊了,如是开始爱她了,爱得如同山高海深。这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同学,每次在医院做治疗及手术时从未忘记给自己化妆,直到死去。
在殡仪馆给亡者化妆时,同学嫌殡仪馆的专业化妆师化的妆不好看,同学们竟然取代殡仪馆专业化妆师争着要给死去的同学化妆。
作者这样描述,是不是想表示对生命和美丽的向往而不舍?或者是人要相互尊重与接受才是?
作者是不是就是为了给读者传递这样的思想主题吗?
死之悲,亡之痛,容易调动人的感情,容易催人泪下。但泪下之后的沉思,却给人是一片苍白。
人与人之间能够相处,在于灵魂相吸,心心相印,而不在于化不化妆。
再说从来不化妆的同学,怎么能比专业化妆师化妆得更好呢?谁见过在殡仪馆里给亡者化妆是亲友而不是殡仪馆的专业化妆师?
难道写作可以不讲究逻辑思维吗?
几十年来我在对文学的探索中,给自己制定出写作与评判的五原则,其中就有一条叙述事件一定要精准,所述事件就是要经得起推敲。其中有穿透迷惘的思考,就是要像江河上的灯塔指引航向。这二者,作品都不具备,怎么能成为今年全国最好的小小说?
我无意指责作者,作者想怎么写那是作者的自由。我感到绝望的是文学评奖专家们的水平。常有人说,什么专家不专家,其实是砖家。那么,是砖家就回去搬砖吧,劝其真的不要去评论什么小说,不要去评论什么作品能获得什么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