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 臣 专 权
一一东汉王朝的挽歌
文/朱双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我们听着杨洪基的歌,打开史书来读东汉王朝一史时,掩卷长思,也许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一个统一的盛世王朝怎么传着传着,就“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了,竟被三国所取代,又走向了一次新的分裂循环呢?
汉光武帝刘秀可能怎么也没想到,他留给子孙们的光武中兴王朝,只经历三代传到汉和帝刘肇之手,就走向了衰败,最终没能逃过灭亡的命运。这是为何呢?早已长眠地下的汉武大帝,为防止刘氏江山旁落外戚之手,搞了一幕“立子杀母”短剧,可他的子孙们并没有买他的帐,将这幕短剧续续演下去,因为这毕竟不符合儒家的“仁政”思想。可刘家后宫的女人们,从吕后起就得了临朝专权之病,到了汉和帝时,这种病就病入膏肓了,无法医治,促成了王朝政坛的两大痼疾,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形成了东汉王朝最黑暗最腐朽的统治时期,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的江山就这样在农民起义声中最后一击而走向灭亡。
东汉王朝的太后们为了实现临朝专权之目的,是前仆后继,竟伙同外戚偏要选择幼年的皇子或宗室子来继承皇位,而外戚也想借此达到专权,于是就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立幼子继位的历史闹剧,视皇位继承为儿戏,置刘氏江山而不顾。从和帝起历经九位皇帝继位,最小的出生才百日,继位一年即殁世,最大才年仅15岁继位,而其他7位中10岁以下的继位4位,11岁的1位,13岁的2位。幼小的皇帝继位,当然只能由太后临朝、外戚专权了。幼小的皇帝长大了,也只能在太后去世后才能得以亲政,或者采取非常手段推翻外戚而亲政。而采取非常手段亲政,就须要依靠宦官的力量,因为皇上无时一刻不置于外戚的监控中,只能利用身边侍候的宦官借机成事。其结果是事成朝政又落入宦官手中,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持朝正就成了东汉后期朝廷上的一大寄观,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无非是一个轮回接着一个轮回,但无论是哪一方把持朝政,都是最黑暗最腐朽势力的代表。
那么有没有第三方势力进行抗争呢?有,在东汉王朝后期,朝廷的三公主要还是士大夫担任的,也是循吏多,但都不能有所作为,在傀儡似的幼皇居位下,朝政实际上或落入外戚手中、或转到宦官手中掌控,士大夫的循吏们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且总是或成为诬陷的对象获罪下狱被杀,或者因灾异天象作为替罪羊而遭免职等,走马灯似的人事变动,有谁能有作为?皇帝昏庸以及外戚与宦官的借机除去对手,三公因灾异天象而担责免职的,竟成了王朝政治的家常便饭。灵帝后期,有时两年内竟改换太尉四五人。当宦官专权时,三公如同赘疣,是窃位苟绿,采取明哲保身之态,确保自家性命就成了他们的避灾总诀,何谈去作为。尤其是经过汉桓帝、汉灵帝的两次党锢之祸,士大夫们更是禁若寒蝉了。
但物极必反,历史也是如此。在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士大夫抗争又接连失败之下,东汉王朝终于迎来了外臣掌权之机,却将东汉王朝最终葬送。这得从汉灵帝说起。
汉桓帝36岁去世时,由于无子,董皇后选择宗室子解渎亭侯、年仅13岁的刘宏继位,是为灵帝,尊董后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正是这位汉灵帝的荒诞之举,将东汉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纵容宦官造成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让权阉肆毒,任意株连,逻列党籍,一网打尽,将一大批有识之士、有学之人,捕风捉影,辗转钩连,或死或徙,或废或禁,处死的有百余人,连坐的多达六七百人。直到黄巾起义才停止了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后,他恢复了先前的州牧官制,使州牧成为刺史之上次于九卿的地位,权同于原郡国的守相,让州牧得重操重权,成为中原分裂的开端,后来的天下大乱纷争也由此而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为镇压黄巾军,他特授宦官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下设校尉7人,其中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等,人称西园八校尉。这些都为后来的三国之争埋下伏笔。
更为要命的是,汉灵帝废掉宋皇后,却因色立了屠户之女何贵人为皇后,何皇后生有一子刘辩立为太子。她性刚多忌,生生地将生子不久的王美人毒死,汉灵帝也只是将王美人子刘协,托交董太后留心抚养了事。汉灵帝不但好色,而且好游,特在雒阳宣平门外,筑起两座大花园等供自己游乐,又在宫内设市列肆做起买卖生意,自作肆主,自鸣得意,昼督宫女贸易,夕拥宫女酣宴,把朝政置诸不顾,一味儿纵乐寻欢。四府三公,唯宦官好恶行事,随势进退,还有什么公是公非。最终激起黄巾起义,乃命何皇后之兄何进为大将军,率兵镇压,又颁下赦书放开党禁。谁想汉灵帝英年早逝,34岁时仓猝归阴,将这一烂摊子留给了何皇后。

汉灵帝的突然去世,一下子打乱了宦官蹇硕与外戚何进在废立太子上的之争,只好由何皇后作主,立年仅14岁的皇长子刘辩继位,尊何皇后为皇太后临朝,封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后被徙为陈留王。从此又拉开了新一轮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屠户出身的何太后对“尽黜宦官,改用士人”的劝谏不以为然,以“中宫统领禁省,得是汉家故事,何必尽除?且先帝新弃天下,我亦未便与士人共事”为由拒绝,反而在宦官的利诱操纵下,竟对何进渐渐疏远,不复亲近。决议此事的何进是“多疑少决,逐日迁移”,参与此事的袁绍是“有志求成,欲速不达”,两人同谋而不同意,竟请召四方猛将及各处豪杰,引兵入都,逼何太后除去阉人。东汉历史也因此发生巨变而改写。
何进遣使四出,檄召外兵,让前将军董卓得以率军入都,是彻头彻尾的引狼入室。而宦官们自是不甘束手就擒,率先发难,杀何进似发动宫廷政变,挟持何太后、少帝及陈留王。急变之下,袁绍立遣从弟虎贲中郎将袁术协助他人攻入宫中,大肆捕杀宦官三千余人,救下何太后仍请其摄政。而被宦官劫持的少帝及陈留王,却被正应召进京讨伐十常侍的董卓,在北芒山下遇过正着迎回。立下救驾大功的董卓,从此一步步走上外臣专权之路,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王朝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桓帝未年授为羽林郎,跟随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讨伐汉阳羌人,粗猛有谋,力建战功拜郎中,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事免职,却得到司徒袁隗征辟,出任并州刺史,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平定凉州之乱颇有功勋。这次应召入京救驾,可谓是天赐良机。他采用夜晚悄悄运兵出城、白天大张旗鼓率兵入城之谋,让人错将本只有几千人入城的军队、当成仿佛有数不清的兵入城之疑,立稳阵脚、张得声势、谋压众人。接着又招揽少年英武、能敌万人的吕布,杀掉吕的主人、有勇善射的武猛都尉丁原,招得丁原旧部尽归麾下,从而实力大增,实现掌政。他毫不手软地废杀何太后和汉少帝,拥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加官太师,位在诸侯王上,册封郿侯,加斧钺虎贲,后又晋位相国,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可以说是权势如日中天。他选用像蔡邕那样的大量名士,一改外戚与宦官治国时之策,实现了外臣掌政治理朝政的目的,威震天下,并不计前嫌任用袁绍、王匡、鲍信为太守,以示和解。但他无由废杀换立皇上,入京后纵兵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又性格残暴滥施刑法立威,专断朝政,尤其是后来强制向西迁都长安,将洛阳宫室纵火焚毁,屠戮富人,二百里内不留鸡犬,又建造郿坞,荒淫无度,引发人神共愤。初平元年(190年),受到袁绍组织的关东联军讨伐,遭到孙坚击败而退守长安。初平三年(192年),被司徒王允使美人貂蝉实施反间计得成,董卓被义子吕布所杀。
董卓虽去,但却不能丝毫改变东汉王朝的名存实亡之现壮,一曲东汉王朝的外臣专权的挽歌,终将王朝弱国带进了群雄逐鹿中原的分裂局面。天下纷争大乱已成燎原之势,才有了煮酒论英雄的场景,便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盛况,更有了赤壁鏖战的壮观。一个旧的王朝已经死亡,一个新的时代又走向分裂阵痛期,中华民族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统分循环。历史就这样不管不顾地一路狂飙而去,任谁也不能阻挡。
二〇二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