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荐读《贵州织金小纳雍周氏族史》第六辑「飘舞的剑」(1041辑)
二十一世
襄王姬鄭 惠王姬阆子,生于西安镐京,在位33年(公元前652―公元前619年),78岁,葬于西安泰厂山壬山丙向。娶姜氏,子:顷王姬壬臣。
惠王病死后,姬郑担心子带争位而秘不发丧,并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马上召集诸侯在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开会,宣布拥护姬郑为天子。姬郑至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讯。
子带不甘心失败,从公元前648年起,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败。公元前636年,姬郑发觉王后隗氏与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郑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子带,然后迎姬郑回都城,将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
郑为晋文公举行了庆功宴。晋文公更向姬郑“请隧” (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被姬郑婉言拒绝,而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个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县、温县和修武县内)赐给晋作为报答。三年前,秦、晋两国已经擅自将允姓的一支戎族迁居到周王朝境内的伊川(今洛阳市南伊河)一带,占据了这块地方。这样,周王朝的地盘仅剩下方圆100多里的弹丸之地。
姬郑在位的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癸丘(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会盟,而以齐桓公为主盟。姬郑为了感谢齐桓公对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参加了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这次会盟史称“癸丘之盟”,它使齐桓公的声望达到最高峰。六年后齐国名相管仲病死,又两年后齐桓公病死,齐桓公的5个儿子争夺国君的权位,内乱不已,国力削弱,从而使齐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接着称霸的是宋襄公,他是个空谈仁义道德的诸侯。公元前638年11月,楚国伐宋,宋襄公率领大军迎战于泓(河名,即今河南省柘城西北的漶河)。他认为君子不能乘敌军正在渡河时发起攻击,不能乘敌军未列阵之前冲锋,不能俘虏头上有些白发的敌兵,因而不顾部下一再请战,坐失战机,最后被从容列阵后的楚军打得大败,他自己也受伤而身亡。历史上将他称为十分愚蠢人物的代表。
公元前632年4月,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县内)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晋文公将1000名楚军俘虏和100辆俘获的战车献给姬郑,姬郑回赠了100张红色的弓和1000张黑色的弓,并答应晋文公可以征伐其他诸侯。同年冬,晋文公在郑国的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大会诸侯;为了增加他的威望,更派人暗示姬郑应该前去赴会。姬郑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诸侯之命是从的地步,十分难堪,又慑于晋国的威力,不得不前往。后来,孔子写《春秋》时,将此事写成“天子狩猎于河阳”,以维护周天子的颜面。晋文公这时成为威震中原的霸主。
继晋文公后称霸的是秦穆公。他任用贤才百里奚等人,增强了国力,于公元前624年伐晋,取得大胜,威望大振,连西戎20多个小国和部落都闻风归附,秦穆公被尊奉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东发展,扩地1000多里。姬郑派使者送去铜鼓12面,表示祝贺,也就是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19年8月,姬郑病死。 姬郑死后的庙号为襄王。

襄王姫鄭
二十二世
顷王姬壬臣 襄王姬鄭子,生于西安镐京,在位6年(公元前618年―公元前613年),寿59岁,葬于西安泰厂山壬山丙向。娶仲氏,子:匡王姬班、定王姬瑜。周顷王姬壬臣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姬壬臣在位时,邾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的诸侯为邾文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准备迁都到绎山(也称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南)。占辞上说:“迁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会使君短命。”当时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纷纷劝阻迁都,邾文公却说:“上天让民树立了君,就是为了替民谋利.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他还是把都城迁到了绎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这虽是巧合,时人却纷纷赞誉邾文公的贤良。公元前613年春,姬壬臣病死。姬壬臣死后的庙号为顷王。

顷王姫壬臣
二十三世
匡王姬班 顷王姬壬臣子,生于西安镐京,在位6年(公元前612年―公元前607年),寿64岁,葬于西安泰厂山壬山丙向。娶西宫氏。
匡王姬班
周定王(?―前586年),姬姓,名瑜,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东周第九位君王,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二十一年。子: 简王姬夷.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楚围宋时,造成"易子而食"的惨剧,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并阻碍了人口的发展。诸侯争霸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生活为代价的。周定王崩后,其子周简王姬夷即位。姬瑜在位时,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强大了起来。楚庄王在继位之初的三年内,不理政事,沉湎在腐朽的生活之中。后经大臣们的劝说,他才逐渐振作,表示“三年不蜚(飞),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并开始整顿朝政,实行改革,扩充军队,从而增强了国力,攻灭了一些小国。姬瑜继位的这一年春,楚庄王又带兵攻伐陆浑(今河南省嵩县北部)的戎族,事后,并在周王朝的边境上阅兵示威,吓得姬瑜赶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劈头就问周朝都城宗庙内九鼎的“小大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问九鼎的重量,也就意味着有觊觎天子权位的野心。经过王孙满的驳斥,楚庄王才引兵退去。这件事,史称“问鼎中原”。接着,楚庄王在平定内乱后,频繁出击,先后攻灭了舒、蓼等小国,降服了陈国、 宋国。公元前597年在必(今河南省郑州市东)之战中,楚庄王又一举歼灭了拥有600辆战车的晋国大军,并继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后当上了霸主,历史上将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当时,晋国赵盾已经病死,子赵朔袭职,辅佐着晋景公。晋灵公的宠臣司寇屠岸贾要为晋灵公报仇,就鼓动武将们说:“赵盾犯有弑君大罪,如今他的儿子还是朝中重臣,这怎能允许!”并带着军队围攻赵朔居住的下宫,杀死了赵朔和他的一族。赵朔的夫人因为是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得以幸免。庄姬正怀着孕,避居于晋景公宫中。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婴,屠岸贾便守住宫门索要男婴。庄姬将男婴藏在胯下,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别哭。”男婴竟然不哭,得以脱身。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他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抚育这孤儿成人与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死容易,抚育孤 儿成人难。”公孙杵臼就说:“那请君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死去吧。”他就带着自己的婴儿躲进山里,然后让程婴假装去向屠岸贾告密,谎称赵氏孤儿躲在山中。屠岸贾大喜,立即派兵随程婴进山,杀死了公孙杵臼和他的儿子。这样,赵氏孤儿就被保全了下来。程婴抱着孤儿躲进山中,给他取名为赵武,这就是著名的“托孤搜孤”的故事。公元前586年11月,姬瑜病死。姬瑜死后的谥号为定王。

定王姬瑜
二十四世
简王姬夷 定王姬瑜子,生于西安镐京,在位14年(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72年),寿63岁,葬于西安泰厂山壬山丙向。公元前572年9月,姬夷病死。死后的庙号为简王,娶云氏,子:灵王姬泄心。
简王姬夷
二十五世
灵王姬泄心..简王姬夷子,生于西安镐京,在位27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45年),寿79岁,葬于西安泰厂山壬山丙向。娶云春氏,子二:太子晋、景王姬贵。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时的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弭兵会盟”后的10多年间,因为楚国专注于对付吴国,晋国则忙于应付内事,无力开战,所以会盟的10个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争。然而,各国内部的争权斗争却异常尖锐。“弭兵会盟”也就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为主,会盟以后却以各国内部大夫间的兼并为主,各国社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阶级矛盾趋于尖锐。如公元前555年,郑国执政大臣子孔专制,国人不满,在子展,子西率领下攻杀了子孔。同年,莒国国君比公暴虐百姓,国人愤而杀死了他。公元前550年,陈国贵族庆氏强征庶民筑城。筑城时,夹板脱落了,监督筑城的庆氏以残杀庶民来惩罚,“役人”怒而举行暴动,分别杀死了以庆虎,庆寅为首的大小监工。这次起义吓得陈国的贵族胆战心惊,惊呼难以再统治下去了。姬泄心的长子姬晋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姬泄心对他十分钟爱,立他为太子。不料,太子于17岁时突然得病身亡,姬泄心哀痛欲绝。传说当时有人见灵王如此悲伤,担心这有损他的健康,就利用迷信编造了一段情节劝慰他说:太子现在沟岭上,骑着白鹤,吹着笙。他要农夫转告灵王,暂不必挂念,他现随仙人浮丘公居住在嵩山,十分快乐。姬泄心听了却反而更加怀念太子,日夜不宁,神情恍惚。公元前54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姬泄心迷迷糊糊入睡,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他惊醒后说:“我儿来迎我,我应当走了。”于是命令传位于次子姬贵。癸巳日,姬泄心病死。死后的庙号为灵王。春秋晚期有个周灵王,姓姬名泄心,是平王迁都洛阳后第十一代国君。这时,周王朝已很衰弱,周灵王又是昏庸之主。传说他生下来时就长着胡须,被说得神乎其神,但他从公元前571年继承王位以后,到前546年去世为止,26年间,没干过什么好事,相传他建造了一座高一百丈的昆昭台,在上面享乐,却不顾老百姓虽死活。他死后,大臣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上了一个谥号曰“灵”。灵的意思大约是在位时任性胡为,不能见贤思齐;或者是不能很好的管理国家;或者是好伎鬼神而没有长治久安的措施等等。总之,历史上被谥为灵的王、诸侯或皇帝,没有一个是英名能干的,如晋灵公,汉灵帝等都是。 灵王的长子太子晋,却是一位博学多识、熟知前代历史、很有政治远见而又擅长口辨等多方面才能的人。据古籍记载,晋平公曾派羊舌肸到周灵王那里去朝聘,实际是想了解朝廷内部的情况,好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态度行事。博学多识、富于辩才的叔向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郑国的子产齐名。有一次他奉命到南方的大国楚国去访问,楚国君臣想难倒他,以争取外交的优势,但使尽了所有的方法,提了许多刁钻古怪的问题,都没有难倒他。所以,当时人都以为叔向是无所不知的人。可是叔向到了洛京,和太子晋交谈起来,却多次答不上话。叔向非常佩服,认为太子晋一旦继位,周天子定会重振雄风。回到晋国,叔向向平公汇报了朝聘的经过后,郑重其事的对平公说:“太子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跟他讲起话来,常常穷于应付。一旦继位,必是明君,您对他可得恭敬点儿。”这件事足以说明,太子晋是个很有政治头脑和管理国家事务才能的人。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洛水和古水一齐暴涨,大水眼看要冲毁王宫(在今洛阳市王成公园一带),灵王慌忙下令把王宫堵起来。太子晋听说了,赶紧跑过来说堵不得。灵王问为什么堵不得呢?太子晋说,我曾经听说古代的执政者不毁坏山丘,不填平沼泽,不堵塞江河,不决开湖泊,因为天地生成就是这个样子。山丘是土地聚成的,就不能让它离散,生物才有所归宿;江河是宣导地气的地气不滞积水流就不散乱泛滥,这样百姓生活就有取之不尽的物资可供应用,死了也有地方安葬,即没有夭折疾病之忧,也没有饥寒匮乏之虞,所以君民能够互相团结,共同防备不测之祸。古代君王在处理这种事上向来都是极其谨慎小心的。过去,共工违背了这种做法,沉湎于享乐,放纵胡为,结果是葬送了自身。他还准备堵塞百川,毁坠山岭,堵塞池泽,为害天下。结果,上天不保佑他,百姓不帮助他,祸乱一发作,很快就灭亡了。崇(约在河南嵩县一带)地的诸侯鲧重蹈共工的覆辙,肆意胡为,帝尧把他处死于羽山(相传在今山东郯城东北)一说在今山东蓬莱,他的儿子禹接受父亲的教训,改变了做法,听取了群众的意见,顺应群众的要求,在共工的后裔四岳的帮助下,根据地形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使九州的河道畅通,又平整了九州的田野,民众得以安居,大禹顺从自然法则,才能建功立业,使天帝满意。上天嘉奖他,让他统治天下。大禹在四岳的帮助下平定了洪水,使万物生长,人民生活丰足。大禹和四岳的成功,并不是天地特别宠爱他们。他们都是亡国之君的后裔,只因为他们能行大义,遗泽于后代,这才建立起国家来。至于后来又失掉了天下,也只是由于他们的后代不遵循天地的法度,不顺应四季的时序,不度量民众的需求,不取法生物的规则,这才灭了国的。只要认真了解并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夏禹、四岳,就可以兴盛;要像共工和鲧一样,就只有亡国了。现在我们的施政怕是有违背天地之处,从而扰动了谷、洛之水的神灵,使他们争流相斗,一致为害王宫。父王要用堵塞的办法来掩饰,恐怕是不行的。看见祸乱而不知道警惕戎惧,所受的伤害必定会更严重,掩饰终究会暴露。民众的怨恨与反抗尚且无法遏止,更何况神灵呢?父王为了应付河流激斗而葺加固王宫,就像掩饰祸乱而帮人争斗,这不是扩大祸乱而伤害自身吗?自从我们的先祖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代不知自惕而惹恼了上天,天降之灾至今不断。如今我们又要去扩大这些祸害,恐怕将来要连累子孙,王室会更加衰落,这如何是好呢?太子晋又说,我们周朝,自后稷以来,经过好些代人的努力,到文王已是第十五世了,才算初步平定了下来;武王灭纣以后,又经过成王、康王两代治理,才算终于安抚了百姓。创业建国是多么艰难啊!从厉王改变祖先法度以来,以历十四王,修德平天下经十五王才获成功,招祸而乱天下,有十五王还不够危险吗?我日夜忧惧,总在想不知道该怎样修德才能光大王室,而父王还要助长祸乱,这怎么得了!父王应该对照一下九黎三苗君王,以及夏、商的末世,这些历史教训是做君王应该牢记不忘的啊! 祖先非常显赫,子孙有的沦为农夫,完全是他们祸害百姓的结果;而有的农夫平民却担当起治国的重任,则是他们能够安抚百姓的缘故。这丝毫没例外的。《诗》中说:“殷商的教训并不遥远,这就是夏代的末年。”有鉴与此,何必去筑堤堵水防止王宫被冲毁呢?这样做会招致祸乱的。这样作,对天神来说是不祥,对于地物来说是不义,对于民众来说则是不仁,按因时而动的原因来说是不顺,按照古训来说是不正。请父王对照一下《诗》、《书》和老百姓的舆论,都是那些亡国之君才那样做的呀!请父王好好考虑一下,千万不可办上不合天道,下不合地利,中不合民众的愿望,不顺应时序,并且违背古训的事啊!但是,尽管太子晋讲的道理无懈可击,可灵王就是不听,硬是命令臣子们按他的旨意堵塞了洪水。王宫虽然保住了,却失掉了民心。正像太子晋预料的那样,周王朝更加衰征了。太子晋谏诤父亲灵王那段话,道理虽然说得明白,而昏庸的灵王却认为儿子竟敢教训老子,太不像话,一发狠,把太子给废了。被废以后,王子晋怎样了呢?史书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传说是年轻轻地就死了。人们对王子晋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惋惜,又认为好人应该有好报,于是就编造出他离开王宫以后成道升仙的美丽故事来。说他在缑山跟浮丘公学道多年,在某一年的七月七日升仙,事前托熟人桓良告诉他的家人和故旧。届时他们都到缑山去,果真亲眼看到王子晋骑着白鹤升上天去。但是只能远远地看到,谁也接近不了他。他的父亲灵王也见到了,后悔地坐在缑山上拍地大哭,于是又有人把覆釜堆又叫抚父堆。后来,人们就把王子晋当神仙看待,《列仙传》说他“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许多诗人根据他的事迹和传说写下了神情的诗篇。从东汉永平二年就开始建庙纪念他,但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升仙的种种传说,而他真正的价值反倒湮没无闻了。根据王氏家谱记载: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3]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灵王姬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