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故事新编】第三集
王鸣宪带头创业
众乡亲群起响应
话说在鹤岗市萝北县太平沟镇有一个小山村,村旁紧挨着的是常年奔腾不息的黑龙江,江边有一块矗立百年的大石,被后人用栏杆围了起来,再后来建立个亭子。石上赫然刻着14个大字:“此石可烂,倭匪之仇不可忘,九一八。”这块石刻的字,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一个爱国志士刻上去的,他的名字叫王鸣宪。下面我就把这个石刻故事的来龙去脉讲给大家听。 王鸣宪,曾用名王明轩,字鹤章。1892年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幼年受业于私塾数载。因家境贫寒,在1906年他年仅 14岁时就只身一人“闯关东”,不小心流落到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尔州,给一个开养蜂场的俄国老板打工。由于他天资聪明,有文化底蕴且勤奋好学,很快学会了俄文,方便了与俄国当地人的交流。从而也很快熟练掌握了养蜂技术,受到俄国老板的器重和赏识。1917 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王鸣宪开始考虑将俄国养蜂技术引到国内,计划在环境、气候都基本相同的东北地区推广发展养蜂业,以报效国家、造福人民。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充分准备。他于1922年带着原蜂场老板无偿赠送给他的5箱较为优良的“高加索”种蜂,回到事先选定好的具有山青水秀、风光宜人、椴花蜜源丰富的太平沟,开始创业建立蜂场发展养蜂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奋斗果然事业有成,已到35岁的他急需帮手,经人介绍与当地一女组建了幸福家庭,一年后育有一子取名王霜,过起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不满足现状,继续探讨钻研,根据太平沟的气候变化与自然条件,探索改良适合当地的蜜蜂饲养技术,使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蜂蜜产量成倍增加,忙不过来时即请侄子王骧过来帮忙,又请了雇工相助,王鸣宪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王”。除了自己发展,他还积极扶持沿江一带山区有意养蜂的人们,给他们提供种蜂,向他们传授技术,致使养蜂户遍及萝北沿江一带,成为当时萝北地区的一大资源。现今当地养蜂业中仍保留很大比例是由他引进的高加索种蜂。 为了丰富蜜源,王鸣宪在蜂场栽了很多李子、沙果等树木,每到秋天果子成熟,全部采摘下来,装缸后以蜂蜜浸泡,酿制成蜜果,然后让工人挑去挨家挨户发放,无偿供大家分享。当时偏远的太平沟缺医少药,他主动拿出在苏俄学到的西医技术和带回的西药针剂及器械无偿为群众治病,得到了本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王鸣宪在俄国十余年间,正值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他也受到革命进步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之观念开放,意识超前,思想进步,在其心灵深处埋下了爱民族爱国家的思想种子。这在一直处于贫穷落后、封闭愚昧的山区民众中,也应是鹤立鸡群。所以他的所作所为才有了后来轰动一时的壮举。要知道王鸣宪到底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请下集听我道来。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