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科,网名了了,微博巴族十三客,河南西峡八迭人。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联盟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西峡楹联协会常务理事。出版有《恩情重于山》《赵洼,曾经的地方》《后凹,远逝的记忆》 《山村细雨》等文学作品集。

史说八迭(三)鄡亭
文/李俊科
《前汉·王莽传下》有:时,析宰将兵数千屯鄡亭,备武关。清王绍兰《汉书地理志校注》有:析县之南乡有鄡亭,通武关。
鄡亭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历史书上的,是在西汉。西汉以前人们是不是知道鄡亭,不得而知。应该说,鄡亭在秦以前就有了,《回车镇志》有记载。根据“鄡”字的写法,采用象形字意来解释,就是小鸟站在树枝上,支起耳朵来细细辨别声音来自的方向,是要警惕什么的。结合秦以前的背景,结合山区的特点,是不是告诉人们,要有危险出现了,让人们赶快躲避,免受其害。或者解释为:鄡,音同枭。枭为古极刑名,即杀人斩其首而悬于木上。不管哪种解释,都说明以此字命名的亭子,是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以此推测这个亭子应该为岗哨,是人们站岗放哨的地方。秦以前,人们警惕的应该是鸱鸮鸟,后来警惕的是军营以外的入侵者。新莽时期,郡县以“亭”命名者三百六十,唯独鄡亭属于一个屯兵之地,就不在其列。不在其列并不等于它不重要,因为它是重要的屯兵之地而没有入选。这一点,在《前汉王莽传》里,已经得到了证实。准确地说,鄡亭的位置,就在八迭堂附近的孟家岗上。至于说清王绍兰《汉书地理志校注》中“析县之南乡有鄡亭,通武关”,这句话有问题,难道当时的析县比南乡郡大吗?查资料得知,郡的建制,设置于春秋时期,大约要比县晚上半个世纪。最初时郡比县小,设于边疆或者边塞要地,后来移到内地。战国之后,则郡比县大。如果这样解释正确的话,该句不矛盾,鄡亭在春秋时期就有了。
既然鄡亭是个地名,很早就出现了,为什么在官方的历史典籍里没有准确的记载。这可能与屯兵有关系。
历来,屯兵的地方就是军事秘密,谁会大张旗鼓地去宣传。选择屯兵的地点也应该在深藏不露的地方,人们不易察觉,还应该具备军队生活的条件。这一切,八迭冲,也就是“於地”完全符合。
八迭冲地形隐秘,河水南流折西十几里,沿途接收了好几条小溪,饮水没有问题。岔口较多,交通复杂。行人如果选错了河道,就如同钻进了迷宫,很难到达目的地。八迭堂上下的地形呈葫芦状,有的说像一盏大灯笼,挂在北面的大山上,灯笼的流苏向西飘去。空间比较大,且保险。这里位于四条小溪的交汇处,水草丰茂,视野开阔,军队长期在这里屯驻,不会感到寂寞。八迭堂高岗凸显,很像一座突兀的城堡,四面山坡环绕,巍峨高大。东北有一小小的缺口可以出入,虽说不是大道,也能通向城里山外。中间的孟家岗横亘于东西高坡之间,像灯笼里的蜡烛,南北延伸。东边是河,西边是坡,河与岗之间是开阔的河滩,坡与岗之间是低平的洼地,呈阶梯状向南依次铺开,三几千人隐藏其间,无人知晓。
史书上说,“析宰将兵数千屯鄡亭”。数千的兵力屯在这里,也不一定能排满河边岗下。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在这里屯兵,《史记》的记载,先是春秋战国时“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后来又出现在西汉,“是月,析人邓晔于匡起兵南乡百余人。时析宰将兵数千屯鄡亭,备武关”。估计从春秋到西汉,这里都没有离开过屯兵部队。“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 ,一举而轻重分焉”(战国时期的武关道西连秦蓝田关,东接楚析城。《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 )。由此可见,武关位置的重要性。
邓晔、于匡与鄡亭有关。他们是新莽时期的农民起义军头领,是南乡(今西峡)人氏,西峡历史上的草莽英雄(西峡县城白羽公园里有邓晔的版面介绍),为推翻王莽残暴的统治而青史留名。八迭堂西南边五百米左右的后洼组有个小山沟,名字叫“大人凹”,也与析宰有关。《汉书·王莽传下》记载:是月,析人邓晔于匡起兵南乡百余人。时析宰将兵数千屯鄡亭,备武关。晔、匡谓宰:“刘帝(这里指刘玄)已立,君何不知命也!宰请降,尽得其众”。晔自称辅汉左将军,匡右将军,拔析、郦,攻武关,都尉朱萌降。公元23年八月,邓晔、于匡带领的百余名农民起义军,就是在鄡亭劝降析县县令的。
古时,能称之为“大人”的,不是普通的百姓,最起码也是一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包括县令。当年的县令,害怕农民起义军攻打析县城邑,或者就居住在鄡亭的附近,具体的位置就是后洼西岭的山沟里,那个地方人称“大人凹”。“大人凹”的名字不知道叫了多长时间,现在,人们仍然这样叫。
这个大人是谁?最近文友发了一个帖子,我根据帖子内容,查找了百度百科有关“马踏飞燕张江”的资料,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西汉末年张江曾任析县(今河南省西峡县)县宰,握有精兵数千,后投诚乡勇义军,加入推翻王莽新朝的洪流中,因所部攻占首都长安,诛杀王莽有功而被更始帝刘玄封为“南阳析侯”。之后张江跟随邓晔、于匡投奔刘秀,复其爵位,成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由此得知,这个大人应该就是张江。当时,他把军队交给邓晔、于匡之后,邓晔、于匡就率领军队攻取了析县、丹水,然后去攻打武关。更始帝刘玄称帝后,就任命邓晔为辅汉将军。张江晚年被汉明帝起用,官拜武威太守。
汉末魏初的文颖说,武关在析县西一百七十里的汉朝弘农交界处。既然屯兵是为了武关,为什么在距离武关这么远的鄡亭屯兵?如同函谷关的兵,屯在曲沃一样,一旦关隘有了情况,怎样传递?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资料,西汉时,武关为析县所管辖,新莽时,武关的都尉是朱萌,或许也听从析县县令的指挥。朱萌有守关的部队,如果情况紧急,请示析宰,析宰就有权调动部队援助,这个部队屯在鄡亭,做到了备而无患,这就是“备”的意思。既然是备用的军队,屯兵的地点不可公开,鄡亭不出名就毋庸置疑了。
有人提出疑问,鄡亭是不是建在八迭堂上,这一点不重要。鄡亭,在八迭堂是一个虚指。孟家岗从八迭堂到申家洼,绵延好几里,岗哨建在孟家岗上,站在岗顶,岗里岗外都可以瞭望到。军队的活动范围,就一定在孟家岗左边的八迭堂后洼。那里东、北、西三面有土坡围挡,南面有八迭河茂密的树林遮拦,不可能引起外面的注意。
屯兵的真实性,我们也可以从出土的文物中得知。1989年11月15日,在八迭堂村后洼窑厂出土的青铜戈和青铜矛,经过鉴定,是战国时期的文物。现在,这些文物被收藏在西峡县博物馆里。如果不是屯兵之地,这蛮荒之地何来的戈和矛。
典籍有“鄡亭”的名字,小山沟有“大人凹”的地名,张江又是析宰,后洼出土有“青铜戈、矛”的文物,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巧合吗?原有的鄡亭几经战火的损毁,早已不复存在。
现在的鄡亭是依据历史的传说加以修复的,具体位置就在出土青铜戈、青铜矛的八迭堂村后洼组前面的娱乐广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