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 恒 的 雕 像 》
纪念抗美援朝七十一周年特别推出
作者:肖平
诵读:王家明

这是一场发生在朝鲜战场上没有打响的伏击战,它没有被写进共和国的英雄史册。1950年冬季,一个连的志愿军战士身着单衣,保持着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北朝鲜零下30度的狙击阵地上。
夹着烟的手在微微的颤抖,眼睛里凝固了几十年不散的硝烟,那硝烟 不会散去,因为它弥漫在70年前北朝鲜那零下30度的冬天。永远凝固在那场没有打响的阻击阵地上……
我要告诉你们,我们没有放走敌人。因为敌人的灵魂,在我们的眼前已经死亡!
我还要告诉你们,敌人没有从我们眼前溜走,因为他们在我们岿然的战斗姿态面前,睁着失魂落魄的眼睛--颤抖着 跪地投降!

我们 是永恒的雕像,漫天的大雪和着风的呜咽将我们覆盖,将我们瞄准敌人的英姿永远定格在阵地上。
我们是永恒的雕像,只穿着胶底鞋和单薄的衣装,坚守在阵地上,坚守在零下30度的阵地上。空气仿佛也冻僵了,但我们不冷,因为我们的身后,就是无数的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让敌人在我的祖国兴风作浪!
虽然我凝固的目光中 带着些许遗憾!因为我眼睁睁的看着敌人战战兢兢的开来,却怎么也扣不动手中的 扳机。

我眼中带着深深的不舍,我看到战友们静静的凝视着敌人,却不能和他们一起拔出刺刀 刺进敌人的心脏!此刻,我微弱跳动的心只有最后一个愿望,就是在我凝固之前,将我的衣裳脱下来,给战友披上,哪怕是带来一丝温暖,遮住一点风霜。
昨天写好的家书在我的上衣口袋,请帮我寄给家乡!告诉我娘,她的儿子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坦克!告诉我爹,他的儿子用雕像一样的身躯,挡住了冲向祖国的敌人;告我那刚过门的媳妇,帮我孝敬咱爹、咱娘。你织的毛背心我穿着,我穿着……坚守在阵地上 ,给我们刚出世的孩子起个名字—就叫援朝吧,告诉孩子,他的父亲,为了和平,流血牺牲,为了祖国,寸土不让!我是中国志愿军战士,我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不能……不能儿女情长!我多想爹!我多想娘!

突然,我看到一个雪堆在蠕动,冰雪中,一个战友站起了僵硬的身躯,他以冲锋的身姿挺立战场!枪口对准敌人,刺刀挥向豺狼!冰--冻住了他的腿,但他硬是从冰雪中拔出了只剩白骨的腿,一步一步的迈向敌人!一步一步冲向敌人!
我的战友哇!1950年远东的冬天 你记住!1950年世界的冬天你记住,
一个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侵略者们,在一群冰雪雕像面前,发抖崩溃了!

他们向这群无畏的战士,向这群神圣的雕像跪地祷告!冰雪紧紧的搂着我们,是怕我们战斗的姿态倒下,雪继续的下着,是怕这世界上最震撼的雕像融化,风哭泣着奔嚎着,它要告诉祖国的亲人和焦急等待的首长,我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为了祖国我们战斗,为了和平我们凝固,我们是保家卫国的永恒的雕像!
画外音:据有关史料记载: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初期,部队从中国南方紧急出发,穿着单薄的军装,跨进了朝鲜北部的高寒区。在作战初期冻伤比例占总伤亡人数的90%。本文所描写的这个连队是初期参战中许多连队中的一个,隶属志愿军最先入朝的第9兵团第20军。整整一个连,全建制冻死在阵地上,无一人离岗。每个士兵冻死时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100多支老式步枪的枪口直指岭下的公路……

作者简介:肖平,在戎40载春秋,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文化工作。热爱军旅,钟情边关,崇尚军人,恪尽职守,视“登昆仑兮四望”为乐事,以讴歌铁马冰河为崇高。暮暑寒冬,足迹遍及高原雪域,边关海岛,写作了许多以边关军人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2003年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主任,高级编辑,中央台编委,“中国之声”副总监。2006年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副总编辑。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军事节目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担任过第十届、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委,第四届范长江、邹韬奋新闻奖评委。全军新闻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