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中的“形象思维”
文/秋灯吟草
1.
现代诗也好,格律诗也好,要写好一首诗首先离不开写作者应该具备的文字基本功。即离不开你脑袋里储存的词汇量,以及你对事物的思索度。正所谓思想有多高,艺术就有多高。
诗的情感释放需要内敛,需要压缩诗的语言, 而不是写成很顺溜的散文体。现代诗的词性结构要求具有强烈的陌生感,甚至颠三倒四。诗人与诗之间词性的联动,好比剑与武者——要做到人剑合一,剑在心中舞。
2.
诗句与诗句之间要有“沟”、 要有“隔膜”。即存在一定“距离”,使人通过想象去“续航”、去连接。
诗的情绪传递在句子中体现时,需要“蛙跳式”,诗人在利用词语这一实现情感传输技艺时要隐藏一些“身手”。不要把心里想的原原本本讲了个遍,毎一句紧紧相连,这样全部的情感暴露在外。失去了诗的“硬度”,虽然读起来顺,却没有了“嚼头”。外表上读完全诗,好像密不透风,无隙可击,实际上缺少了诗的艺术成因。
3.
写诗时要力争错乱词语原本承载的传统意义,通过意象的枝条嫁接更为鲜活的“口感”。 选择词语表达时不要剑指咽喉,一剑致死,而是要用手去操控剑。使之在不经意间,完美而不失原形的达到目的。作者需要表达的情感因子漫不经心的在读者心中“软着陆”。
诗的语言正是武者之剑,词随意转,意在词中穿梭。因此,写诗首先还是要练基本功, 语言是构成诗的基本元素之一,要找到特定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就需要诗者平素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艺了。
再次提醒诗者:写诗没有捷径可遁。唯有勤于学习、勤于练习。把玩文字的自古以来无天才!
4.
如何构建一首诗呢?首先学会“形象思维”。看见云在天上飞,想象云在干什么?结合自己当时情感需要,可以想象云在揉碎蓝天;可以想象云在擦拭忧伤;可以想象云在漂泊流浪;可以想象云在失恋后无所适从;也可以想象云在悠闲地打着太极;想象云像棉絮时,它在将自己裁剪成衣裳,送往需要御寒的孩子。
还有若干种想象……
这就是写诗的基本功,要锻炼好“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要打破常现想象,甚至要进行“逆向思维”,反传统思维。要挖掘出别人没想到的却都看得懂的喻象。比如,太阳像汽球飘在大海那边,这没什么新意了。形象思维要取与诗题有关联的,比较接近的,比较贴切的部分,要具有目的性与选择性。
5.
写诗无非是作者通过文字特有的艺术结构释放情感, 在技巧安排时最好要作“隐匿性”处理。在句子布阵时要擅于“伪装”文字的真实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象之间的转嫁效果。
比如写大山光秃秃,山之贫瘠或山村之贫瘠,你不能直接作个总结了事,到底山贫瘠成什么样?怎么贫瘠的?不要一古噜儿说出来了,要通过去描述别的东西, 使之让贫瘠衬出来。打个比方说,一场战斗赢了,不是看到满天呼跳,也不是听见高呼胜利的口号。而是看见某一面旗帜树在高峰,你肯定就心里有底了。这就是文字不在“现场”的艺术效果。看到甲不说甲,而说是乙的什么,这样绕道的表达就蒙上了面纱,使诗句相互之间有了“隐蔽性”。
6.
与“形象思维”相对的是抽象概念。粗象思维,是概念性转换、替代,是一种意识形态。打个比方,看见一片白色,你会想象成“素洁、辽阔 ”或者想象成“失败、死亡”之类的,而绝不会想象成“春天、花朵”或者“胜利、热闹”之类的。诗的艺术与其它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无论你在诗中釆用“形象思维” 还是“粗象思维”方式,都要讲究一个“度”。要使诗在“虚与实”的天平上得到平衡。既要“雾中看花”,又要“水中捞月”,更要“眼见为实”。诗,贵乎情,情为诗之魂。离开了这一中心,写诗就是“扯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