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红楼梦》是大家非常喜欢看的书籍,如今写红诗的孙春红先生也脱颖而出,他钻研《红楼梦》废寝忘食,写的诗如泣如诉,可谓文学的标杆之作,必然要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的“红学热”!就是要把《红楼梦》推向全世界!通过诗解红楼,感受其博大精深,领略其审美愉悦,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品格。本系列红诗,诗人积四十年之所学,诗化红楼,画龙点睛,升华意境。我们精心制作,弘扬古典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站长:冰心




第二十一回 21
堪叹王孙怎浅缘,
小家碧玉贾门前。
漫言阆苑千红绿,
下贱人中有上贤。


第二十二回
和《寄生草》
尘色心园寂寞家,
黛螺顶磬远声遐。
荣华总是三更梦,
富贵如烟二月花。

第二十三回
23
共赏《西厢》
共赏西厢望恨长,
霜林泪染意衷肠。
有情眷属长亭外,
红袖烹茶绣枕凉。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
倪二金刚义贾芸,
人穷人怕降甘霖。
何为震铄铭白骨?
人有侠名荡九春。

第二十五回
暹罗茶
暹罗茶酽味奇香,
读破云窗玉女尝。
沁露如泉身许恨,
伐竹茶种满潇湘。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
今生注定偶相逢,
泪雨缘来走半程。
情目蜂腰传手帕,
小人亦有锦丝红。


第二十七回
飞花泪雨落难寻,
流水漂红总苦春。
人葬春花花葬我,
万千心事祭诗魂。



菱花镜里瘦形容,
为我红烛夜夜盈。
泪洒何期红豆雨,
花开梦里茜窗情。


凤藻宫深苦度春,
曾经归省泪纷纷。
奈何赞寄平安醮,
退步还宜早动身。


第三十回
肌丰麝串臂白红,
风月萦怀总忘情。
云雨巫山非酒醉,
牡丹天色雁呆行。

《灵河放春》序
高怀柱
春红研读《红楼梦》多年,并以《红楼梦》为题材, 写了不少古体诗,已出版诗集七部。最近他告诉我,近 几年又写了二百余首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古体诗,并 且要编印成册,与文朋诗友切磋交流,我觉着这是一 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与春红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相识多年,但前些年 因为工作繁忙缺少机会交流,了解并不是很多。尤其 是他特别喜欢研读《红楼梦》,写有关《红楼梦》题材的 古体诗,都是近几年才了解的。我曾读过春红所创作 的不少古体诗,尤其是以红楼梦为题材的诗,对他孜 孜以求的钻研精神、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驾驭古汉 语语言的能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都是由衷佩服的。 春红有关《红楼梦》题材的诗,都是在认真研读原 著,细致了解作者塑造人物、编排故事、谋篇布局意图 之后,才写出的所感、所想、所思,表达了自己的深刻 认识。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触及面积广,或写人,或咏 物,或写景,不少篇什既有新意又紧扣作品内容,十分 感人,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对每一位读者都具有一定 的启迪意义。 据我了解,过去春红写诗不受格律拘束,不按格 律写作。近几年他下决心克服这方面的不足,读了大 高怀柱量的有关诗词格律的书籍,积极参加各类有关诗词格 律的培训,对一些重要的内容一遍一遍地学,甚至一 遍又一遍的抄写,不惜下大力气,现在已较熟练地掌 握了诗词创作的格律。在 2020 年,他还被评为“聊城 市优秀诗人”。 我相信,春红的第八部以《红楼梦》为题材的诗集 是在他全面掌握了诗词格律后,所写的面貌全新的诗 集,这部诗集的思想内容更一定会更丰富,艺术水平 一定会更高。 在此,我对春红新诗集即将面世,预先表示衷心的祝贺!
2021 年 4 月 8 日

《灵河放春》序
孙涛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诗。
(一)
诗歌是高贵的。
钱穆曾说过:“诗是讲我们心里东西的,若心里龌龊,怎能作出干净的诗,心里卑鄙,怎能作出光明的诗。所以学诗便会使人走上人生另一境界去”。
诗歌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光明的顶端,是精神皇冠上的明珠。诗歌带来的技巧之美、韵律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升华着人们的审美和思考的境界。千百年来,不知让多少人沉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红藕青莲、兰舟波影、疏雨芭蕉、溪边惊鸿、山抹微云、飞絮濛濛、草色烟光、落红满径、小桥流水、似火江花,这些悠长清新的意境;
海内知己、天涯比邻、巫山沧海、长亭芳草、渔舟唱晚、倚窗闲花、高楼远望、壮怀激烈、悲愤难当、孤寂怀古,这些熠熠生辉的思维!
每一个词都可以展开一幅抑或浓妆艳抹、抑或浅墨深远、抑或大开大合、抑或低吟浅唱的画卷。五千年来的传承生长,五千年来的精华洗练,我们的诗歌,才是中国人最值得珍惜的压箱底。
(二)
诗歌是相通的。
时间和空间,往往是隔绝交流最好的途径。面对这些牢不可破的客观规律,人们往往有力不从心的无力感。但诗歌可以协助人们撕开帷幕,千年前的慨叹成为耳语。
苏东坡在《行香子》中说:“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王维在《辛夷坞》中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透过寥寥十几个字,可以看到相差几百年、隔绝几千里的两个诗人有着类似的心境,这种宝贵的情感以诗歌为连接载体,发出相差百年的共鸣。或许,这些诗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吧。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几百年的时光仿佛是微不足道的雨雾,透过朦胧,仍可看到老朋友们蹉跎拈花的枯瘦背影,和怀才不遇又采菊归隐的复杂情怀。这些永恒的诗句,让我们即使在不同的维度里,也可以清晰地知道、看到和感受到:在遥远的洪荒里,曾有这样一个生命,丰满而落寞、盛开又安静地存在过。
(三)
诗歌是隽永的。
裴迪在《辋川集二十首·宫槐陌》中说:“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一句“落叶无人扫”勾勒出诗人落寞孤寂的心境。看似不经意的遣词,实则踌躇良久落笔。隽永的仿佛只有朱自清说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才勉强能作为注脚。
诗言志,诗如其人。诗人将自己的灵魂,如鲛人泣珠般包裹、凝结、打磨成一句句诗。只有经历过盛世的繁华、繁华的崩塌,还经历过乱世的纷扰,才可能磨砺出温润如玉般隽永的诗歌,将世间坚硬冰冷的磐石包容其中。
(四)
诗歌是永恒的。
陶渊明说:“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面对无数的世间纷乱、白云苍狗,诗歌仿佛一位冷峻的剑客,他始终是清醒的。仿佛时间和空间,在诗歌面前只剩下苍白的数字。在这个维度上,诗歌是孤芳自赏的,诗歌是顾影自怜的,诗歌是桀骜不驯的,诗歌的永恒性、孤独性、和排他性,诗歌的空灵意境,诗歌的无尚热情,注定使诗歌是超然于俗物。
而诗歌的任性与刚烈,诗歌的优柔与婉约,诗歌的深刻与清贵,诗歌这些独特的品质,使其可以永远流传于时间中,不会随着氧化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愈发熠熠生辉。
是为序。
孙涛
2021年端午于复旦大学

《灵河放春》后记
孙春红
我从上初中时就接触《红楼梦》,一有机会就阅读,至今读了多少遍,几十遍、上百遍甚至更多,已经没法统计了。而写红诗,也有三十多年了。最近在微信友群中偶遇一位编辑,发现了我的红诗,认为很有价值,极力主张在网站上推出,于是开始刊发了一个《红楼梦系列》组诗。本书诗稿即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约十分之一吧。这些红诗,全部都成为了“精品”、“热点”作品,上了“红榜”,部分被网站“置顶”,包括其他诗作,又由“传播帮”助力推广传播,从网上都可以搜到、观看,已经广传于海内外!
四十年来读书红楼,感触颇深。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红楼梦》中看到了什么?“红学”研究分三个派别,索引派、考证派、评点派,可以说都取得了卓越功勋,但是,《红楼梦》到底是写什么的?《红楼梦》开篇明义的说了“大旨谈情”,浓缩为一个字即是写“情”!换言之即是“社会”。这是毋庸置疑的公论。我读红楼最大的感受是红楼中存在美,人情美,人性美!略举数例吧。
第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王熙凤给她了二十两银子和一串钱,不少评论家、研究家看到的是贾府侯门似海的威严和王熙凤居高临下的姿态、傲慢的口吻、不屑的神情、虚伪的话语等,都是负面的研究发现;而我却不如此认为,我看到的是贾府和王熙凤的“人性美、人情美”!毕竟给了二十两银子和一串钱!这是不争的事实!二十两银子是刘姥姥一家七八口人一年的生活费用!再看看王熙凤送别时的话语是多么富有人情味和人性美:“ 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可真是怪我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得到了银钱聊解温饱之亟需,真正是雪中送炭;王熙凤话语温情亦如日温暖!
第二,看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府以及一干人送的东西吧。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府赠送东西列表
一、贾府
1. 青纱 1匹,月白纱 1匹(王熙凤),茧绸子 2匹,普通绸子 2匹,(绸缎共6匹)。
2. 内造点心(宫制)1盒。
3. 御田粳米1袋(2斗,约60斤)。
4. 果子1袋(分为干果子与鲜果子)。
二、王熙凤个人 银子 8两。
三、王夫人个人 银子 100两(分2包装)。
四、平儿个人
1. 袄 两件,2. 裙子 两个,3. 包头巾 四块,4. 绒线 1包。
5. 另外衣物,又若干。
五、贾母个人
1. 上等新衣服 两套,2. 面果子1盒;3. 中成药 梅花点舌丹,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每种一包,总一大包;4. 荷包 2个,5. 笔锭如意(金锞子)2个(约合时价银子80两)。
六、鸳鸯个人 1. 衣服 五、六件等。
七、贾宝玉 成窑五彩小盖钟(约合时价银子 500 ---- 800两)。
再简说一句,刘姥姥的女儿女婿“王狗儿”的先辈是王夫人娘家的远房联亲,都姓王,因同姓而联亲,其实根本不算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亲戚。但是,刘姥姥是奔她而来的,那么,王夫人就拿出来一百两银子送她!一百两银子,是王夫人半年的工资!王熙凤也拿出来八两银子。这些已经不少了!贾宝玉是一个公子哥儿,虽不知深浅,但知贵贱,送她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让这位穷婆子卖了去度日!其他不再展开论述了。我们当然在为刘姥姥“满载而归”高兴,但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一层意思,贾府施舍于人、有处施舍、施舍到应该处、施舍到“济人”处,…… 他们得到的满足感、成功感、喜悦感并不亚于刘姥姥!对于刘姥姥来说,得到的物质的馈赠需要贾府雇佣几辆大车来拉着送到家去,情感上的慰藉早已老泪纵横!
第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一片破败了,门前冷落车马稀,而唯有刘姥姥她又来了!搭救巧姐跳出火坑!我们看到的则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几十年来,我抓住这些章回、章节、片段、场景、细节、人物、语言、眼神 …… 深挖细嚼,从这个独特的视角进行审美观照,入情入境的思考,体察,琢磨,领悟,…… 窥视曹雪芹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几十年来上下求索,在别人收割过的大地上又捡到一粒瘦瘪的豆荚!似有所得,企图揭示红楼中的美之所在,诗解红楼!
是为后记!

莘县教师孙春红:痴读红楼以诗解 乐播文化寄深情
原创2021-10-28 18:54·聊城晚报
文/图 本报记者 刘伟
只要有时间,孙春红就会翻阅《红楼梦》。他说,每次细细读来,感触颇深。
他,痴迷研究《红楼梦》,创作“题红诗”2000余首,自费出版诗集十本。
他的“诗解红楼”——《〈红楼梦〉诗歌系列》作品在《冰心文化传媒》制作、腾讯网“都市头条”陆续刊发约1000首,点击量超两千万人次……
他就是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孙春红。他立志弘扬红楼古典文化,为钻研《红楼梦》废寝忘食,希望通过诗解红楼,让更多人感受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品格,树立文化自信。
10月23日,孙春红向记者讲述了他40年来倾心“诗解红楼”的历程。
深读几十遍《红楼梦》 “诗解红楼”展现文化之美
1982年,从莘县师范学校毕业的孙春红,有了研究《红楼梦》的想法。“起初我只是写写读后感,后来觉得没有新意,就想通过一种新的形式表达对《红楼梦》的感受和见解。1985年,我想到了以诗歌的形式来创作,这个突破口让我喜出望外。”说到这里,孙春红现场吟诵了一首他创作的“题红诗”——《葬花吟》:“万千心事付飞红,春去诗魂别落鸿。唯念君时君念我,朝愁暮雨晚来风……”
从那以后,孙春红便打开了创作的闸门。到目前,他已创作“题红诗”2000余首,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独具特色,逐渐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他的这种创作形式有了一个新的定义——“诗解红楼”。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诗词专家高怀柱说,孙春红的“题红诗”作品,或写景或抒情,写人物写事件,写感悟写细节,都十分得体,是少见的佳作。
创作的过程犹如采花成蜜、化粱为酒。孙春红为了找到一个又一个的“诗点”,他已深读几十遍《红楼梦》。他说,他研究其背景、故事、人物、情节、场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如入海探珠,总结从《红楼梦》中看到、感受到了什么,琢磨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他认为,曹雪芹从审美的视角,从哲学的高度,架起二元结构,描述多元的人生世界,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我研究红楼,用唯物的、历史的观点,从文本出发,从细节入手,去发掘故事、细节中的深意,我的发现是,曹雪芹描述了中华民族本性所具备的人性美。”
孙春红指着书桌上厚厚的五摞书说,这些书籍全是和《红楼梦》有关的。每发现一个“诗点”,他便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兴奋不已,然后再反复研究这一部分的原文,浓缩提炼,转化为诗。
孙春红说,“诗解红楼”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再创造、再凝练、再升华,把每一点每一处的发现,进行充分的“诗化”,用优美的诗歌形式进行描述与传达,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
熟练掌握诗词格律 让作品实现质的跨越
“创作一首好的‘题红诗’,除了深读《红楼梦》原文,还必须熟练掌握诗词创作的格律。”孙春红说,他知道诗词讲究平仄格律,但他早期的创作却没有完全按照诗词格律来写。后来,高怀柱告诉他,既然他的作品要向全世界传播,那就得规规矩矩地按照诗词格律来创作。从那以后,孙春红开始精研诗词格律。
为此,他翻阅学习了大量有关诗词格律的书籍,遇到困惑,就去书中寻找答案,做了大量的笔记摘抄,特别是对常用到的归入现代汉语平声中的入声字,反复琢磨、统计、制表、识记。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已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创作的格律,作品实现了质的跨越。
这些年来,孙春红在莘县《诗词与楹联》(今改为《燕塔诗联》)上发表诗歌500余首,在《聊城诗词楹联》上发表诗歌几十首;发表研究格律诗写作的长篇论文两篇。在2020年,他被评为“聊城市优秀诗人”。
“这几年我按照格律的要求来写诗,体会到了其中的妙处,认识上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春红深有感触地说,写格律诗,不讲究平仄是不行的,诗的格律要求,是古诗词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别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孙春红告诉记者,他之前的作品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他都重新做了修改。如今,他的更多诗歌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传播,经常有读者与他进行交流。
自费十万元出书免费赠送 传播红楼文化
“我是老师,我衔起那初春笨重的耕犁,在一片荒芜的处女地上啊,我匍匐前行,我执着逶迤……”
“我看见大山深处一所小学国旗随日出冉冉升起,一片农家孩子行举手礼,白云驻足远山肃立百鸟歌唱群山回响,那就是我……”
当孙春红给记者深情吟诵这首他创作的《我是老师》时,禁不住热泪盈眶。他说,他一生教学,倾心尽力,不治家产,教化子孙,唯有杂书三车,学生桃李,此生无愧无悔了!
“今后我会继续研究《红楼梦》,奉献社会,这将是我退休后最快意的事业。”
他的事业已经“春红满园”,芳播内外。记者了解到,他刊登在腾讯网上的第三十组“诗解红楼”作品,点击率已经超过一百万了……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通过古诗领略《红楼梦》之美,自2011年以来,孙春红出资十余万元,印刷了《年轮》《红楼听雨》《红楼晚砧》《蓬牖瓦灶》《痴梦红楼》等十本诗集,

无偿赠送给《红楼梦》爱好者。“也有人要买我的书,我说只赠不卖。”
孙春红说,他之所以痴迷《红楼梦》,是源于经典之美的吸引。如今,深受美的熏陶,他又成为美的传播者。孙春红发现,对美的渴望是人类的共性。用诗歌解读《红楼梦》,是美的转化和重构,可以让人们从醇厚凝练的诗意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红楼梦》之美,让人们受到熏陶与感染。
孙春红坦言,这些年来,他读《红楼梦》,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洞的话,是用每一个细节、数不尽的点点滴滴支撑起来的,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退居二线之后的孙春红在研究《红楼梦》之余,还给莘县老年大学的学生们上公益课,讲授古诗词入门课,讲解他创作的“诗解红楼”的诗歌。他给记者展示的讲课笔记上,详细记录了关于古诗词如何讲究平仄、以古音和今音如何来区分声韵等问题。
复旦大学副教授孙涛这样评价孙春红:“以梦为马、啼血为诗,当年那个穿着军大衣、蓬头垢面、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试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又桀骜不驯的青涩少年,而今早已鬓发如雪僵卧孤村了,但却依然心怀梦想,在心灵深处留有一角保留着一片诗歌的净土!”
孙春红则自嘲地说: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试看夕阳无限好,落日余晖更辉煌!
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类的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几千年不灭地在燃烧,它为什么不灭呢?这是因为古往今来对于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作为燃料添加进去,才使这笼真火不灭。”
孙春红就是以心血作为燃料添加进去,让文明真火不灭的奉献者。

诗人简介
孙春红,山东省聊城莘县人,工作单位,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读书《红楼梦》40余年,创作“题红诗”千余首,出版诗集十本 2020年被官方评为“聊城市优秀诗人”。 《冰心文化传媒》主任兼评委。本人告白,《红楼梦》诗集,由《冰心文化传媒》站长专人负责编辑发表。所有诗作,如有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13336229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