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何会遭人反对?
侯文君原创
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个文人的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诗魂”、“辞赋之祖”。其品行高洁,忠荩耿介,嫉恶如仇,坚持原则。生处乱世,依其才德原本大有作为,抗衡张仪强秦,秉信持正;但由于楚王外惑于张仪,内欺于郑袖子兰,以致有国难投、有家难奔。那么屈原的正确路线为何会遭到朝廷内外一致反对呢?
一是奸臣当道,屈原谗而见疏。作为合纵总头领的楚怀王曾经叱咤风云得不可一世,最大作为是敢于率领六国跟虎狼之国的强秦直接叫板对阵函谷关,但疏于怯懦无能,不久便一败涂地而不敢正眼面对秦国。一时之间,靳尚子兰郑袖等投降派屑小扬眉吐气,把持淆乱朝政,是非黑白颠倒,各怀鬼胎地狼狈为奸。郑袖中箭张仪的美人反间计,靳尚跪拜秦王的残羹冷炙舍施,子兰逼宫怀王的唯我独尊封号,以此此类奸佞小人个个威逼挤压正义化身的屈原,屈原纵有三头六臂但却孤掌难鸣,他没有知音同志,孤苦伶仃地类同堂吉诃德单战风车的无私无畏。忠臣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然而当朝却是凤毛麟角的稀世无双。
二是卖国误国,屈原忠而被谤。上述朝野背景,楚怀王却日渐昏庸了,良莠不分,失缺中正,“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对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视若无睹,甚至竟然绝齐亲秦,为因张仪谎言许诺的商於三百里土地。一俟投降派的欺骗蒙蔽成为事实,楚怀王竟然又不顾屈原的坚决反对,却听信郑袖靳尚子兰的妖言蛊惑,身履虎狼之邦陷阱坎地,屈原只能回天无力地徒叹奈何!反而被造谣诽谤,灰头土脸,类同猪八戒照镜子的可怜之至。可能楚怀王最后日暮途穷之际还是想起了屈原,可是自身难保的他还能有啥作为呢?或许只是惆怅自己对屈原绵绵愧疚的大河东流。
三是刚直暴烈,屈原卓然独立。屈原的性格原本刚烈耿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在当时朝野暗昧的环境反而竟被人视若疯狂,唯有渔夫对他能有些许的思想交流,可是屈原自视清高,绝然不跟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也是他独眼出群抑或鹤立鸡群的两种不同结局的不同诠释。纵使曾经信任屈原抑或反对屈原的各种帮派势力都不会与屈原结盟合作,更别说对其正确路线主张的从善如流。
以此可见,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必然及其周边人众的尔虞我诈还有自己性格缺陷的难能弥补都使得屈原备受掣肘,举步维艰,虽志向高远期盼挽救楚国,但自身无能为力的可怜可悲,没有人对他信任听命,反而一再打压抑制,最终的归宿就是驾鹤远去自沉汨罗。他死于悲观失望,死于心灰意冷,死于傲然孑立,他死于大江东去!因为即使有十个屈原的奋力抗争,一统天下的趋势谁都无法抵挡,分久必合才是人心所向!这才是滚滚潮流的澎湃汹涌,但不是说郑袖靳尚子兰之流是对的,他们永远为人所不齿,只是做了耻辱柱下的一点基石。

侯文君 山东沂源人,中学退休语文教师,文学作品《鲁阳杂俎》系列百多万字,多有发表和奖赛获奖,另有周易和民俗作品多多。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