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科,网名了了,微博巴族十三客,河南西峡八迭人。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联盟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西峡楹联协会常务理事。出版有《恩情重于山》《赵洼,曾经的地方》《后凹,远逝的记忆》《山村细雨》等文学作品。

史说八迭(二)
文/李俊科
於(Wū)中《回车镇志》记载,“约4000年前,回车境八迭河流域居住着枭部落,保留有虞舜文化的历史遗迹。至战国时仍保存有鄡(qiao)亭、於(Wū)、於中等地名,且附近有鸱鸮(chixiao)山。”
突破口是从“鄡亭”开始的,进而查出了“析”。
我查阅了资料《前汉·王莽传下》:“时,析宰将兵数千屯鄡亭,备武关。”清王绍兰《汉书地理志校注》:“析县之南乡有鄡亭,通武关。”

这些语句对我触动很大,我就立刻在网上查询有关词语,寻找有关战例,历史人物故事,并结合本地的地名,以及出土的文物,加以联系筛选。那个沉默了数千年的历史,虽然不甚清晰,但还是露出了一些端倪,再次深挖,八迭冲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终于浮出了水面。
析县,古县名,古邑名,战国秦邑。於、於中,在今河南省西峡县东。析县,秦置,因析水得名,治今河南省西峡县,属南阳郡。《史记·高祖本纪》有记载: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刘邦“降析、郦”,即此。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南阳郡,三国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南朝宋废。治所在西峡县莲花寺岗,今白羽公园。《史记·越世家》有记载:齐使说越王曰,“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正义》有记载:“於中在邓州内乡县东七里。尔时曲沃属魏,於中属秦,二地相近,故楚围之。”曲沃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正当函谷关东北。於中在今河南西峡县东,正当武关以东。楚发大军围攻曲沃、於中,目的在于解除秦从函谷关与武关向外进攻之威胁。
《左传·昭公十八年》有记载:“迁许于析。”昭公十八年,是公元前524年,许国迁到析地。可见析邑至少在公元前524年已建置。楚惠王时期的鲁阳文子,他是楚王室的近宗子孙,在析邑封了析君,以后又封了阳城君、夜君。《史记·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皆涉及楚及楚析邑。《左传·哀公四年》有记载:“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杜预注:“析县属南乡郡,析南有丰乡,皆楚邑。”其地在今西峡县,靠近淅川境。“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谓以此矣。”商密和析邑一带成了秦、楚等长期交战的战场,在南阳境内,今西峡、淅川境内是楚唯一临时设郡,以抗秦兵的地方。《括地志·邓州·内乡县》记载:“邓州内乡县城本楚析邑……”其地在今内乡至西峡县一带。《水经·丹水注》记载:“析水出析县西北弘农郡卢氏县大蒿山,南流径修阳县故城北,……南流入丹水县,注于丹水,故丹水会均,有析口之称。”

《左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类文学作品。《史记·越世家》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正义》,《括地志》是唐朝魏王李泰主编的一部地理专著,《元和志》是唐朝李吉甫撰写的一部地理总志,是汉民族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
上述这些资料,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知道,从春秋战国往唐朝隋朝说,析,来源于析水,析水就是现在流经西峡县城的老鹳河,是西峡的母亲河。因这里有析水,所以才把这里叫析地,辖区就叫析县,城池叫析邑。
有文字记载,析建置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24年以前,为秦管辖,属南阳郡。后来归楚,属南乡郡。也就是说,析地为两国交界之地,归属地不断发生变化,谁强归谁。楚怀王时期,析地又被秦国所占有。
据内乡县志记载,西魏大统年间(535-551),析地更名为内乡,内乡县治所一直设于今西峡县城关镇,金代(1228-1229)时,内乡才迁于渚阳(今内乡县城)。春秋至宋金时期大约1750多年间,析地就是内乡县治所在地。析地归属邓州内乡县,内乡县治所在西峡,就是现在西峡县莲花寺岗的白羽古城。唐史《正义》中记叙的莲花寺岗白羽城向东七里,也就是邓州内乡县东七里,正是现在的回车镇八迭冲的位置。八迭堂地势开阔、位置高朝,位于八迭冲的正中,符合“於中在邓州内乡县东七里”。八迭堂是历史记载中的“於”和“於中”,这在《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的地图上也有标示。历史上虽然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但,所指位置已经明确。她就是楚三大夫张九军率军围攻的“於中”古城邑。因为,在那个时候,八迭冲的名字不出名,而於中的名字很响亮。因此推测,於,是古地名,就是现在的八迭冲;於中,是古城邑,就是现在八迭冲的八迭堂;八迭堂就是“保留有虞舜文化的历史遗迹”的遗址。

通过百度得知,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以秦岭“商”开始,到武关后“於”结束,是“六百里”地的合称。实际上,它是一条古商道,由陕西的商洛到河南省内乡县的鸲鹆(quyu)(就是现在西峡县丹水镇的七峪一带。<回车镇志第9页>),全长约六百里。根据字意,商於开始于陕西商洛,结束于河南内乡七於,内乡七於以西,当时属于於地。
商於的名字什么时候出现的?也是有史可查的。周成王时期(公元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了楚国。也就是说,楚国就建立在商於之地。
商於之地地处华夏、苗蛮、东夷三大族团的交错过渡地带,也是秦国与楚国、三晋(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争夺的"金三角"。它地处今天的汉江最大支流丹江流域,大体在秦岭之南,伏牛山—方城一线以西,汉江以北,金钱河以东。作为三大文化的交汇地,而且又是秦楚两国交接,地势相对于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而言,算是一块高地了。秦国拥有了商於这块高地之后,便可挥兵南下,势如破竹的攻占楚国的郢都,所以商於之地向来都是秦楚两国必争之地。周成王时期,俸禄鬻熊的孙子熊绎为诸侯,定都丹阳,史载:"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自此楚国在商於一带建国,商於也成为了楚国发展壮大的摇篮,成为楚国最早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由此可以得知,“商於之地”是在楚国建立之前就出现了,比“析地”出现要早的多,就是后面我要提到的三皇五帝。最早的析邑是否建在於地的“於中”,历史没有记载。但是,西峡县五里桥镇五里桥村的何家营,是析县西迁的第一个县治所在地,这是有史可查的。现在的白羽公园到何家营,也就一箭之地的距离,且中间为平地或沼泽,没有山岭与大河阻隔。如果析邑在当时白羽城,何必要西迁何家营呢?
结合那个时候的地理特点,也能证明“於中”就在八迭冲。春秋战国时期,秦岭以南,包括伏牛山以南,人口稀少,加之诸侯各国纷争,战争频发,六百里的商於之地,居住人口极少。就西汉末期的南乡郡而言,它管辖的八个郡县中,伏牛山区的析县也在其中。人口总共两万人左右,《水经·均水注》:析水发源于析县西北弘农卢氏县的大篙山,往南流经修阳县旧城北面(修阳县就是析县的北乡)。析水往东流入析县境内,形成一个大水潭,称为龙渊,潭水清澈幽深,颇有灵异。析地山林茂密,河水浩然,沿河两岸森林茂盛,城池很少,人口只能迁移到山坡阳处,居高临下。现在西峡盆地,或许正是一片汪洋。而於中位于大山和丘陵之间,位置高朝,往北有两条官道,现在仍然称为“大路沟”、“小路沟”,应该是人口汇聚的地方。这一点从八迭堂的古树群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据上年纪的人讲,八迭堂上下的古树众多,大多是柏树、皂角树和黄楝树,方圆几十里,甚至百里都没有如此之众。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搞建设,为了办学堂,毁掉了相当大一大部分,非常令人痛惜。现在,能称得上老古树的只有三棵,都在两千年以上。八迭学堂的院子里还剩有两棵古柏树,其中一棵柏树顶端的枯枝就有二百多年。我家三爷李聚洲是八迭冲的文化人,上过私塾,教过师范,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给我们讲,就是那个枯枝,见过他的爷爷的爷爷(我在《回八迭冲,寻八棵树》一文中有记载)。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这里没有人居住,谁来栽这些树?如果没有古城邑的存在,哪里有这么多的古树能得以保护?

还能证明这里就是“於中”的,是这里的大山。回车镇志记载的鸱鸮,书名叫猫头鹰,我们这里称作鸻鹄(henghu)。实际上,大的猫头鹰叫鸻鹄,眼大且圆,非常凶猛。相传,《诗经.秦风》里描述的那种鸱鸮,就发生在这里,它与诸侯的横征暴敛一样,共同蹂躏着这里的平民。八迭冲大块地村度营的后山就是鸻鹄山,山的西面是鸻鹄崖,鸻鹄崖下面是八迭河,夜晚,那里经常有鸻鹄出没。现在,一到夜晚,仍然有鸻鹄飞进飞出,只是鸻鹄的性格没有古代那般凶猛,数量没有那样众多。其次是北大垛上的长城,也叫方城。据专家考证,这里的方城比楚长城还要早。“楚方城就是楚长城,如今在内乡县、西峡县还有‘长城铺’,‘长城河’等地名(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史书记载,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伐申灭邓,占领伏牛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后,为防称霸的齐桓公南侵,即在伏牛山包括西峡在内修筑长城,绵延起伏三四百公里。按照地质年龄推算,这里的长城应在春秋时期之前,被专家称为“楚长城之父”。查找历史资料得知,这里应该是华夏部落与三苗部落的分界地带,当时华夏部落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向伏牛山南扩张,两个部落联盟在此地进行了多次殊死的搏斗,三苗部落就在山坡之上累石以固,或垒石为墙进行防御。
说到“於”,不能不提到“於则”。《世本》是战国末年赵国史官依据当时的传说和文献材料编纂的一部史学著作,记叙内容为黄帝以来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历史故事。根据《世本》上记载,三苗部落形成之前,伏牛山以南曾经是枭部落,於则或许就是枭部落的首领,后被三苗部落吞并了。在华夏部落与三苗部落交战中,於则被俘,被带到了黄帝的身边。於则有勇有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受到黄帝的重用,中华远古108项伟大发明,第35项於则作鞋,就是其中一例。於则发明了鞋子有功,黄帝就把於则的出生地“於”封给了他。“於地”就出现了。后代就以“於”为姓氏,望族出于广陵、京兆。“於”所在地在今河南省内乡境内(即包括现在的西峡县八迭冲道),这里曾经有一於村,与商地近,位置就在史记中记载的“商於之地”之上。

於地在内乡,内乡的“於地”就成了於则的封地,“於中”这个古城邑的名字就出现了,这或许就是八迭冲的前身,或者就是析邑的所在地。
还要补充一点。淅川曾是尧的儿子丹朱的封地,后有夷族在其西北建立於国。西周早期,鄀国灭於,据有其地。约公元前9世纪时,鄀分裂为上、下鄀国,鄀国最早在今西峡丁河邪地,成为楚的附庸国,据说“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就是讲鄀国处在秦楚之间左右摇摆的事。发展之后,上下鄀国迁移到淅川和湖北。原地就成为旧鄀国,在秦楚争夺中消失后,其西北部被秦国并入商於之地,其余为楚国丹淅地。
有此史料证明,八迭冲就是旧鄀国的一部分,为“於”所在地,同属于商於之地。古城邑“於中”,就是现在的八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