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客主张:只推送有人间体温和干干净净的诗歌,拒绝一切假大空和无病呻吟的文字!

号外 | 草 堂
○逸 西
多年前
我和友人
走进草堂
就发现
它是杜甫
在蜀地漂泊时
遗失成都的一只鞋子
多年后
我再次走进草堂
依然觉得
它是杜甫
当年在蜀地
遗失成都的一只鞋子
只不过,如今,鞋子里多了
几只空怀念想的麻雀
成天在里面,叽叽喳喳
绕沿,飞来飞去

重磅 | 同物异情,一语多意
○别客视界评论员 施远方
读完《号外:新写实诗歌九人集》逸西卷,收录该书的22首诗作。我想了很久和许多。
我一直被逸西诗歌的创造力所折服!
他在《草堂》这首诗中,骨子里的正直、无邪,始终在场。
诗人将草堂喻作一只鞋子,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杜甫草堂于文学、于成都,无疑是一座圣殿,一张闪亮的名片。
从第三节诗歌中,谁都能看出,那些叽叽喳喳的麻雀,绝对是有所指的。比如伪文人、假学者、奸商、政客……还有那些杜甫的假粉丝。
细细一看,“成天在里面”,指向似乎更明确了。姑且,我们不去研究到底是谁,那没什么意思。
我想说的是,这些,并不能改变诗人逸西对杜甫草堂的看法与意见。
第一节,诗人对漂泊的杜甫,满怀悲悯。“遗失”一词,更把诗人对杜甫流离失所、颠沛飘零、艰难遭遇的怜悯,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仿佛能看到:只穿着一只草鞋的杜甫,拖家带口,餐风饮露。
第二节,同样是“遗失”,同样是“鞋子”,感情却变味了。这似乎在申斥那些拾人牙慧的人们,只会捧他人臭脚,完全不理解杜甫的精神及其诗歌的精髓,而仅仅是利用杜甫草堂这个名头,装格。
第三节,还是那只鞋子,但鞋子里多了很多“寄生虫”“吸血鬼”,草堂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色,读来令人愤懑,又无可奈何。
按理说,诗歌造象、用语,切忌重复。
然而,逸西反复使用“遗失”“鞋子”等词语,每一处都有不同的情感蕴藉,每一处都有再捅一刀的痛感,读来爽气!

逸西:生于一碗水,来自乡坝头。追求公平与正义,努力做一个正直、善良、宽容又真诚的人。处江湖之远,不问庙堂之事。

《号外:新写实诗歌九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