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丨错过
人生没有回程票,如呼啸而过,瞬间即逝。谁也来不及买后悔药,只是空嗟一番而已。
在生命的旅途,在一个关键时刻的抉择,往往影响到自己或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棋子落下,臆想不到的结局,失之交臂的连琐,有的是遗憾,有的是幸运。
走过昨天,回首往事,已经物是人非,让人徒生无限感慨。
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幼年丧父的他,在家没有男子汉的天地里,胆小怕事,属于扬尘掉下来,怕打破脑壳的那种孩子。
然而,在我的童年印象中,他却是做最好的自己的那种。当他挑起家庭重担的时候,超常发挥着自己。蓦然回首,谁也不相信,这是不一样的竹村哥,让人们刮目相看。
还只十二、三岁时,就由细余家湾的舅舅把他带到汉口学徒弟做纸盒。这一步,让他走出了磨镰港潘家湾,靠做手艺为生。
不期而遇的一场洪水,在1954年突袭而至。祖母、母亲、我与弟弟还在乡下。这年冬天,母亲砍的两垛柴被人放火烧了,欲哭无泪。
回到家里,见此情景,他毅然决然地把一家人拖到了汉口,在前进四路八元里租房,安顿下来。紧接着他把一家四口户口一次性迁入了汉口,想法子将母亲弄到了他厂里上班,一个目不识丁的乡村妇女,一下子嬗变为国企职工。有了经济来源,一家人虽然苦点,倒也其乐融融。
翌年春,城乡户籍二元制启动。嘎然关上了大门,我们家进入了城市,让人唏嘘感叹。楚河汉界的画野,世代农耕在他面前,挥手告别。
时光荏苒,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自然灾害的降临。国家压缩城市人口,我们家首当其冲,成为单位的动员对象。书记上门做工作,讲了一大番道理,又软硬兼施的“推心置腹”,父亲静静地听着,言语不多的他,最后居然说:“你是共产党员,又是领导,先做表率,起模范带头作用,我跟着你走”。
话说到这个地步,书记尴尬的一笑,霍地站起来。瞪了父亲一眼,不辞而别。作为回应,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不久,他被贬到了武昌蒋家墩开荒种地种红薯,父亲很淡定,保住了一家人不回到原点。有了这个,起码不会饿肚子,自己吃点苦算什么?
后来,父亲对我说:“当初,没有走这一步,不然的话,一家八口就不会这么全了”。他很庆幸,对家庭的责任感。
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我准备与学校对口点罗田走。他却另有考虑,让我回老家,与祖母一起,互相有个照应。这是一次给我孝顺的机会,大孙两人相依为命,对接在童年记忆,那魂牵梦绕的呼唤,难忘的热涙盈眶。逝水流年,与祖母在一起的日子,不曾愧对,没有遗憾。
我们住在汉口大夹街293号后面的小房,一家八口人,蜗居在12平方米的空间,一年四季不见太阳,大白天点灯。到了七十年代初期,邻居纪新甫搬走了,他见此情形,就大胆向房管部门请求,得到默契,便打开墙壁,时不我待将两处联为一体。从此以后,面积扩大了一倍多,门在正街,结束了暗无天日的黑房岁月。
房管所到了现场,看看便说:“你胆大包天,我们还没有同意,办理相关手续”!他连连赔不是。见此“既成事实”,冷冰冰的说:“好吧,明天带户口本到所里办证”!有着了,他一块石头落了地,喜孜孜的。他用红纸毛笔写了一封感谢信,贴到了房管所,这件事也就名正言顺的划上句号。这次扩容,延绵了二十多年,静静的等待汉正街的复苏。门面房出租,肥肉落在后来者尽情的饕餮盛宴。
可以没有多少文化,但不能缺少眼光。记得儿时祖母常对我讲“要发狠的读书”,父亲也教诲我:“任何时候,多读点书总要强些”。朴实的话语,我记住了。
祖母与父亲都是我的启蒙先生,他们的话一直在激励我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赶上了一场红色的狂飙,让我们学业嘎然而止。我没有颓废,在寻思着寻找自修课堂。很多人都忙着当“造反司令”,我却趁着这个当儿,与语言教师、班主任刘永俊“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找到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套六册啃起来。琢磨着古典诗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在这个空当中修炼内功。不让逝水韶华长沟流月无声,徒增悲叹。
无论是知青的蹉跎岁月,还是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辛苦日夜,我始终没有放弃书本,手不释卷地贪婪汲吮着先秦以来的中华源泉。
企业改制,人们都抢着当包头,忙活着赚钱。在上班加班之余,不缀寒暑,拖着每天的疲惫,去实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中文专业完成全部的学科课程。对于一个企业职工,没有升官、评定职称的奢望,却延续曾经的大学梦。
在中年丧偶中挣扎出来,重新燃起图腾篝火。下岗了,没有人管,生活都没有着落。我横下一条心,破釜沉舟。在“宁可多一座坟,不可多生一个人”的恐怖中,决定再添一个孩子。
当时我已经四十五岁,有人认为半老人,生伢是否能够送上岸?包括亲人都反对。不信这个邪,赌一把再说。天遂人愿,添了一个“秋葫芦”。老话说“不怕儿子得得迟,只要老子活八十”。坚强挺立自己,在艰难的岁月,熬过了严酷。还让妻子不要去打工,当“全职保姆”,照顾好孩子,成人成才,是最大的收获。
苍天不负有心人,抢上了末班车,到达了目的地,我赢了。孩子一路走来,用优秀回答好心的质疑。用实力证明,考上飞行员,到美国留学,就职央企。分享孩子的成功,在夕阳下奔“八”。没有耽误自己,没有耽误这个“最佳”的时间段。如果错过了,就输得一塌糊涂!
向父亲学习,对妻子负责任,未来生活有个交代。我如法炮制,将续弦的户口迁入城关,又办理进厂手续。当时厂子萧条,难以为继。她不解,说:“这有什么用呢”?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我不为所动,笃定有个单位挂着,多了一道“安全阀”。过了年把时间,连“五七工”都停办了,预兆着我这一着棋没有错。
果然,到了二十世纪初,买断工龄,办理退休手续,到了年纪,她也拿到了养老金,笑逐颜开。儿子说“为他减轻负担”。这个空当抓住了,有人竟臆想不到。
孝敬长辈,不能等待。时间不饶人,趁着他们健在,抽空去多看望,陪他们唠叨唠叨。我上班后,每逢节假日,都会奔波在看祖母、外公、姑祖母、舅爷、堂叔久的路上,进门给他们带来惊喜与欣慰,觉得没有辜负他疼我一场。在他们百年以后,送上山,扪心自问,无愧。做到“活着孝”,才是最大的孝。
乐于助人,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道德的储蓄。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是一种千载难逢的机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道理就在于此。
“雪里送炭”,让人感动一生。“锦上添花”固然光鲜亮丽,比起前者未免逊色。
当下岗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时候,有一种关系,超越了血缘的亲情,创造了人间最动人的神话。
在朋友、同学中有一颗火热的心,侠骨柔情去帮助弱势,支撑落魄的厄运,泽被二代人的情缘,让人没齿难忘,不经意间,树立了一座丰碑,不会因为岁月的风雨而坍塌。
帮助下岗职工找饭碗,主动站出来,拉一把,爬出淤泥沉坑。在危难中罗向阳、肖坚坚、钟生文、潘四和、喻大鸣、王超群一串珍珠闪光名字,如天方夜谭,摆脱世俗的羁绊,镌刻在落魄时今生今世,传为佳话,延续着世交。昨天的故事,是一个家庭的备忘录,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吹糠见米,淘沙出金。
秦汉之际,漂母一饭,衍生出香火俎豆,感恩作为中国人的课读。普通人人物的伟大,熏陶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真挚的朋友,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春秋时代的“管鲍之交”,惊世骇俗的行藏,鲍叔牙无疑是圣人的情怀。在管仲贫困时,他拉管仲做生意,自己出本钱,有客户资源,获利让他分六成。不仅如此,还劝齐桓公摈弃前嫌,起用管仲,成就霸业。鲍叔牙不怕管仲超过自己的地位,这种人在当下,简直是大象希声。
唐朝时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友谊,更加让人感动落泪。当刘禹锡远贬岭南时,柳宗元上书朝廷,言其有九旬老母,无人照料,恳请代他远谪。当柳宗元去世,刘禹锡便挑起了柳宗元的家庭的重担,全程照料朋友的妻儿,还整理出版了《柳河东集》,完成未竟的事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是不可思议的绝无仅有!
辛弃疾也是这样的铁哥们。陆游闲赋在家,生活没有着落,住宅破烂不堪。辛弃疾见此情形,千方百计接济他,他出资帮陆游修缮房屋,保障衣食住行无忧,想方设法安排陆游的子女上岗就业,为他们铺路。
古人有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格局,这样的胸怀,他们是智者,在“义”与“利”的天秤上,没有本末倒置。懂得“错过”的哲学,抱恨终天的难以补救。
爱情与婚姻也是一样,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在一个非常现实的时代,过高的标准去衡量、去审视一下,没有放低自己的身段,七选八选别人,谁知道选老了自己,选掉了青春,最终选掉了自己。在我们身边,不乏其例。很多条件不如自己的人,却有美满家庭,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百年人生的一部书,翻过去了不能重来。把握每一个当下,尽可能少一些判断的失误而入歧途,无法更改的白纸黑字,在别人心目中的负面因素,难以抹掉的记忆。
当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只剩下一坛骨灰,一堆荒塚在乱鸦斜日,渐行渐远,被人遗忘。而形象永恒,故事流传,是“错过”的最佳诠释!
公元2021年10月31日(辛丑九月二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