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教我写诗,总是说不要急,写完先放一放,多打磨打磨,也许过几天又有不一样的感觉呢。亲其师信其道,师父的话自然是有道理的,我也一直遵循师父的教诲慢慢前进。

国庆节我们同省诗词学会前往华林山采风,回来后作业是必不可少的,这首《游华林山》我写了之后改了好几个版本,下面就其中三个版本谈谈我的修改过程和想法。这三个版本分别是:
一
游华林山
水清云散诞,峰秀桂花稀。
野径游人入,山禽出翠微。
二
游华林山
水清云散诞,峰秀桂花稀。
野径游人出,山禽归翠微。
三
游华林山
水清云散诞,峰秀桂花稀。
野径人驻足,山禽栖翠微。
诗不远人,是说诗歌既生活。人们都说“诗言志”,但由于每个人对“志”的理解和侧重点不同,在诗歌理论上,一直存有“言志”与“缘情”的对立。事实上,正如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所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故此,用今天的话来讲,“诗言志”就是用诗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诗人的共同认知。我的三个版本有三种不同的情感。

下面先谈第一首吧,主要是谈三四句: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想到眼前的实景,于是就有了:野径游人入,山禽出翠微这两句。一入一出,意思上形成对仗,当时感觉还挺好,但因为记得师父说写完放一放,好诗不厌改,于是放了几天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就是下面这首:野径游人出,山禽归翠微……自己感觉意境上比第一首好些了,因为有时游人入我们是看不见的(当然作者自己除外),只有游人出我们才看得见,游人出来了,山禽又飞入翠微了……意思上也形成了对仗,而且比第一首含蓄委婉了一些,自己感觉还不错,写完后我又放在那里,怕自己又会有新的想法或是灵感……

果然,又有了新的想法,就是这第三首:野径人驻足,山禽栖翠微,为什么不是出也不是入,而且驻足呢?因为山禽栖在翠微里,不忍心惊动它们,所以就停下脚步来了,看着栖息于翠微的山禽,想想自己,为了五斗米不停的往来奔波于红尘中,连个栖身的地方都没有,还不如鸟儿可以安静祥和的在翠微里栖身,真的感觉生活压力太大,人有时活得还不如一只鸟……这样想想,感觉整首诗都饱满了许多,也更有寄托。
同一首诗,写出了三个不同的版本,所寄托的感情却截然不同,师父说好诗不厌改是极有道理的,何况我这种初学者,就更加需要多改,多打磨,才能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虽然改来改去也不一定是好诗,但起码多改多推敲还是有好处的)
自己的一点浅见,望前辈们和诸君多指正!
我的一点小小进步都离不开师父的指导!在此,深谢师父们的谆谆教导!
作者简:陈云云,教师。网名一幽清泉,了了无尘。渴望做一枚略带书香味的女子,于青山绿水中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