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新书筹备工作
/赵杰
前段时间在六安三十铺的一次宴会上,偶遇老乡孙静,他说他老家是肥县三河镇的,倍感亲切,小酒几杯,甚欢。
(图中:刘学宣会长。左一:作家孙静。右一:赵杰)
至酒店门口,清风明月,家乡的风是甜的,人更亲,是啊!离开家乡太久了,握着孙老师的手:有时间你去我老家铭传乡,到铭传食府请你吃土菜。
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孙老师谈及他在整理皖西历史资料时,关于刘巡抚在六安麻埠刘新圩的事,他说淮军文化是皖西文化重要一环,不能缺失。更不能割舍的是其中巨大的现实意义。
我的老家和刘铭传故居只一里路,大门口正对着霸王墩,从小就听大人们讲刘铭传打台湾的故事,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离我们忽远忽近,感觉就在昨天,却又很遥远。
孙老师表达了他想写一本关于刘铭传的书,这也是他这几年来的想法,一拍即合,大力支持,家乡人写家乡人,多好的事情儿。
他离开家乡,一直在六安工作,虽然离的距离不远,星空下,那种对故土的热爱,浓浓的乡愁,蔓延…
被他的情绪感染,打电话与刘燕,刘志胜沟通了一下,他们表示支持,可能是小酒搞多了,一时激动。
第二天回到昆山,心里一直在想这个事情,这个不是纠结,这个事情怎么去干好,家乡事,身边事,从小耳目渲染,听过多少关于刘铭传的传说。
认真做一件事,我相信没有做不好的,特别是这几年,一直在关注刘巡抚这件事,关于刘铭传的书也翻阅了很多,发现也都是大同小异,在这里也不去评论。
我也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想法,想写写刘巡抚,文笔有限。结识了孙静老师,让我信心百信,他的文笔很好,又有思想,天时地利人和全有了,助他一臂之力,多好的事情。
与刘燕会长沟通后,她建议,这个主旋律,大题材的作品,必须与刘铭传第五代嫡孙刘学宣会长商量。
星期天上午十点,我与孙老师和刘学宣会长在合肥见面,刘会长听完我们的汇报,很开心,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这次见面,刘会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多还是感动……
能得到刘会长的认可,幸之,刘学宣会长在“刘铭传新书筹备组”群里写下:孙老师好。我们都是老家乡人。交往不必拘谨、客套。我是个性格直率、隨和、开朗,不喜欢恭惟也不喜欢被恭惟之人。希望今后交往交流时一定要平和隨意,拜托!看到孙老师对铭传公能有这样的敬仰之心,不辞劳顿笔耕乡贤刘壮肃公之伟业,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留存后世。可圈可点,可贺可敬!
今特作拙“诗”一首,以互勉之。
面向大海,
眼底无碍,
呼吸宇宙通天脉。
盼春来,
百花开,
共为弘扬铭传文化添新彩!
名也身外,
利也身外,
“无我”人生最自在!
2021.10.25
刘铭传在大陆与台湾两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亦是两岸之间各种互动交流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与书籍,都是写刘巡抚抗法保台事件,关于他的青年时代,赋闲乡里,建校办学,这些文章少之又少,一位民族英雄,他的成长,他的奋斗,他的家国情怀,沿着那个年代,一路走来,小事件,大情怀,让一位历人物丰满起来。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记录历史,迎合时代主题。
于沙家浜
2020.10.30
注:刘学宣,刘铭传第五代嫡孙,刘铭传文化研究会会长。
刘燕,刘铭传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
刘志胜,刘铭传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秘书长。
孙静,致力于皖西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六安本土题材文学创作。已撰写(创作)各类作品(部分出版)近20部,约400万字。

撰稿:赵杰
责编:赵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