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做一个自带阳光的人
雷学刚
阳光、空气和水是一切生命离不开的。阳光,总是给人温暖、朝气、热情与活力。一个人的内心和灵魂如果缺乏阳光,那么他可能是阴郁的。一个人内心和灵魂不阳光,这个人一定是很阴冷、阴暗、阴沉的,有的人甚至可能是阴毒、阴残的。可见,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阳光是外在阳光的内核。一个人是否光明正大,内心和灵魂阳光尤为重要。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告诫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要团结一切可以的力量,团结哪些反对自己甚至反对错了的同志一道工作。"这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对团结重要性的精辟论述,也是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和崇高人格。一个阳光的人,肯定只会阳谋,不搞阴谋。一个阳光的人,一定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定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定是一个热情似火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定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定是一个铁血丹心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定是一个铁肩担道义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定是一个医者仁心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大写的人。
我不喜欢阴雨连绵的日子,因为阴雨连绵总是让我产生莫名的惆怅和忧郁、总是让我打不起精神。我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阳光灿烂的日子,总是我心旷神怡、总是让我心花怒放、总是让我潮气蓬勃、总是让我精神抖数、总是让我神采飞扬、总是让我激流勇进。
我喜欢在晴空万里、碧蓝入洗的日子里,带上一份好心情,去听一树花开的声音,去听鸟儿的啼鸣,那时的眼中有绿意葱茏,心中有远方憧憬,好一幅阳光沐浴的油画定格在浪漫的心底,真是一种惬意!
汪曾祺说:“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心中充满阳光,你的世界就是明媚的。做一个心怀阳光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心仪愉悦的人,才能保持年轻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浮沉,秉持平和的心态,淡定的情怀,懂得取舍,不惊不扰,处乱不惊,静待花开,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生活不可能没有烦恼,人生不可能处处都是鲜花和美酒,也会有荆棘和坎坷,但只要你遇到挫折和困难,不放弃,不抱怨,坚持奋进和拼搏,你就会走出困境,赢得胜利。这印证心里有阳光,前方就有曙光。这也是"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所以,总有一些人,能轻松地走过那些泥泞的道路,乐观的过好每一天。
只要心怀阳光,心中有梦,敢于追梦,努力圆梦,我们就永远潮气蓬勃,充满力量,无畏前路漫漫,岁月沉浮。
人生苦短,草木一秋。高兴也是一天快乐,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快快乐乐度过每一天。
脸上有微笑,心中有阳光,眼里有风景,这该就是岁月静好吧!
人生是一场没有返程的旅行,经历收获的就是沿途的风景。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经历和承受,所有的经历和磨练就是是为了让你修炼呈现更好的自己,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就是是人生的一道靓丽风景。
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一些苦难与挫折,反而可以丰盈我们的人生。因此,不要总抱怨命运的不公,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往往又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所以,微笑面对一切,顺其自然,就是最洒脱的人生。

生活启迪我们,有苦有甜才是人生,有伤有痛才会成长,有高有低才是命运,忍耐才是历练,包容才是智慧,舍才能得到,做才会拥有。
人生旅途,我们都是行人,当我们面向阳光的时候,内心是明媚的,背向阳光的时候却是阴影,无论是明媚或是忧伤的都是人生规律。因此,对人生规律,我们只能遵循。
与人相处要始终怀着阳光的心态,不必计较太多, 能谦让的就谦让,能包容的就包容,也不必免强自己,违心地去讨好,不必事事都在意,心有阳光,进而风轻云淡地活着。
做一个自带阳光的人,坦然着面对生活的过往云烟。诚然,快乐犹如清风徐来,幸福也会情不自禁来敲门。人无论何时都要充满正能量,方能拥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
心若阳光,温暖人心,好运自来,无论这个世界对你如何,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当生命燃烧殆尽的时候,你可以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我的人生因心怀阳光而精彩,我的生活因拥抱阳光而温暖和无比的幸福!你也可以骄傲地说,我此生无憾!
雷学刚,土家族,作家,诗人,教授,研究员,当代文化研究学者。

感悟施恩与感恩
雷学刚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舍得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大舍大空,大空亦是大得。因为你的兜里装满了,自然也就无法再装别的东西了,所以,我们的陈旧思想、陈旧习俗、陈旧思维、陈旧观念、不合事宜的传统与规矩也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和改进,否则,我们的思维和思想就会被僵化,僵化、保守、死板、呆滞、迂腐、落后、教条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是会阻碍事业进步和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坚决清除。
分享、共享的基础是你本生具备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一旦你具备这样的能力,你就应该持续不断地奉献这样财富,让更多的人在分享和共享中获得快乐与幸福,你的价值就会在更多的人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愉悦中得到最大体现,当你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的时候,你的人格、尊严、名誉和地位也会大大提升。大凡世界上一切成功的人,都是思想境界崇高,乐善好施的人,无私奉献的人。许多的慈善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收藏家、艺术家等,他们就是善于施恩,才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人间充满阳光,世界充满大爱。
施恩的人只管辛勤耕耘和付出,并未奢望回报。因此,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始终是那么高尚,令人敬仰。久而久之,这些施恩的好人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楷模和学习典范。
施恩的好人为我们默默无闻地、悄然无声地为我们这个世间充满大爱做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我们受恩的人,没有理由心安理得或无动于衷,而是应该从心灵深处、灵魂深处、点滴养成中释放感恩的心,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最淳朴的人性光芒和道德基础。
恩感恩报恩是一个人的基本情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更是一个人行稳致远的人脉基础。
施恩是一缕阳光,让人温暖。感恩是一束追光,让人振奋。施恩是一种大爱无疆,让人类形成爱的海洋。感恩是一种反哺,让世界充满希望。施恩是一种使命与责任,让人类减少更多的冲突与创伤。感恩是一束鲜花,让世界充满沁人心脾的芬芳。施恩让人类释放大爱,感恩让人性散发光芒。思安、好静、重仁、尚义、笃情、感恩是人的本性,我们必须遵守。为了世间充满爱,一切爱好和谐、和平的人们就应该人人献出一份情和爱,凝聚磅礴力量,把人间汇聚成施恩感恩的海洋!
雷学刚,土家族,作家,诗人,教授,研究员,当代文化研究学者。

珍惜缘分 善待挚友
雷学刚
世界很大,知己难求,随缘就好。世界很小,地球就是一个村。尽管人海茫茫,可是许多奇迹却冥冥之中时常发生。每当我们渴望一个三观一致、思想共鸣、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朋友时,你就会遇到一个相见恨晚、心有灵犀、灵魂相融、能量和磁场一致的人,这样的人,虽然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彼此的信任、理解、包容、依赖胜过父母、兄弟姐妹,这就是缘分、情义无价、灵魂想通、磁场吸引的力量,有了这样的力量,人类的友谊和情义就可以超越出生、时空、国籍、种族、性别、年龄、学历、贫富、尊卑,让两个陌生人的心灵、思想、信仰、价值、追求、奋斗,紧紧联系在一起。我钦佩讴歌这样的奇缘和挚友。这样的奇缘,丰盈了我们的人生,这样得挚友,让我们的生命不仅有意义,而且更加绚烂精彩!
缘分,很奇妙,它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盛大遇见。既然遇见了,彼此就应该像爱护眼睛和生你一样,认真呵护,倍加珍惜和善待。因为来日未必方长,下一秒,谁也不知道会发生生什么!
我们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相对独立存在在天地万物之间的生命个体,从人格上讲,都是一个平等的。诚然,相遇是人生的一场盛大的遇见,也是一种美丽的缘份,更是人生履历中最美丽的风景。正如张爱玲所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既然好不容易相遇了,就好好珍惜吧,
谁也预料不到明天会发生什么,是否还能有机会说再见,
是否还可以给彼此一份关心,
几百年的轮回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所以,只要对方没有人品问题,我们就应该旗帜鲜明地珍惜生命长河中遇见的挚友。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可谓草木一秋,白驹过隙。但是,但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中,总会有一次心动的遇见。其实,这种遇见,一切就像老天的安排,彼此仿佛就是早已相识似的,所以,无须华丽的语言,过多的谦逊和客套,无须特别的安排,他就会
出现在你我的生命里。这就是你我前世今生的缘。
人与人之间能够相遇相知相惜相依,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因为人是社会主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只有不断提高同陌生人打交道能力,你成功的机率才会更多。当然,缘在天定,缘起缘灭,没有理由。
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冥冥之中,总会有这么一个人在未知的地方等着你,与你相遇,与你相识,与你相知,与你握手,与你相爱,相伴到老,这就是神奇的缘份之魅力。
最美的是相遇,最难的是相知,最苦的是等待,最美的是幸福,唯有懂得珍惜,才配拥有。
真正的缘,不只是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对方认识你很多年后,他仍喜欢和你在一起。真正的缘,不只是瞬间吸引对方的目光,而是对方熟悉你后,依然欣赏和从心底赞美你。真正的缘,不只是初次见面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是历尽沧桑后发出,“认识你真好”的心里话。真正的缘,不是来的早,而是来了以后不再走。
面对繁华三千,我在深思,其实,生命就是是一场没有返程票的旅行。而每天都有很多的遇见,遇见生命,遇见友情,遇见生活,遇见爱情等等,都是苍天安排的缘,也是我们努力期待和坚守的缘,这个缘就是对当下的珍惜,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遇见是一种美丽的缘份,紧握你的手,相依相伴,遇见你,用我们的一生去坚守。
能够被人坚定的选择,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希望每一个重情重义的人,都被深情以待。
人与人之间,就是一份缘,情与情之中,就是一颗诚心,珍惜,才能拥有;相安,才能笃定!(定稿为准)
雷学刚,土家族,作家,诗人,研究员,当代文化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