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玉梅

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和曾经知青下放五年龙岗的闺蜜爱娣都是宝安县的文艺文化人,爱娣介绍我认识了她的姐夫廖虹雷,廖虹雷便也 成了我的姐夫。
一天,爱娣约我去她姐姐的单位“新安酒家”饮早茶,那一次我间接知道了廖姐夫。
姐姐是深圳市有名的新安酒家主管,一边端来凤爪和烧卖,请我们多吃点,一边对妹妹说:“你姐夫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读书,刚放假, 昨晚回来,可别吵他休息,他说下午还要上渔民村和学校采访,一周 时间都排满了,好辛苦!你上市场买点菜,回家洗好,你姐夫会炒 菜。煲饭。”
与廖虹雷姐夫见面,是在我参加工作以后。
那时,我就读惠阳地区宝安师范文艺班,毕业后调入深圳市区, 1972年,被宝安县文化局借调到其下属的文化馆工作,负责东片基层 文艺辅导,廖虹雷也在文化馆,当时他负责中片文艺创作。接触多 了,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廖虹雷姐夫做事认真严肃,爱思考爱研究,见面时微笑,人品 好,待人和善。他是深圳本土石岩人,世居深圳,有深圳本土和乡土 情结,有理想,是我们心中尊敬的人。同志们称他廖老师,我除了郑 重场合,仍然和闺蜜一样称姐夫。
姐夫进步很快,先后被提拔为罗湖区委宣传部干部、深圳文化局公务员、深圳市对台办领导干部。他在民俗工作方面的业绩突出,是 有文墨的民俗专家,后来,被推选为深圳本土文艺研究会副会长。
二、
那年,姐夫组织本土艺术文化人到大鹏古城参观学习,在大剧院外宾停车场集中。廖姐夫站在出游的大巴上过道上,借人多集中,给 大家上了一堂课,用他心中的灯照亮老艺人,不忘初心,听从党召 唤,深入家乡挖掘和保护民俗文化。
足有半个多小时的讲话,从艺术团的活动总结,到文化艺术研 究,到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和引导,他了如指掌,娓娓道来。他顾不 上喝水,用宏亮的声音宣讲。
“他不累吗?哪有可能不累的呢! ”有人这样说。
廖姐夫仍然继续,激动地拿起书,读深圳史志办公室编辑的一段 话说:“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也是一个城市的价值重要体现。 在深圳一千六百多年城市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 财富。挖掘整理本地的历史文化,并将这些成果展示给社会,对传承 文明、传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夯实深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文 化基础将起到积极作用。
"每到一处采风问俗,寻宗问古,姐夫都心到,口到,手到,亲力亲为,孜孜不倦,体现出深圳孺子牛精神!

三、
闺蜜爱娣常与我闲聊他姐夫的民俗文化趣闻。
2008年,姐夫对爱娣说:“我的新书,你带一本给阿枚(我的小名),已经写了赠言签名的,希望她好好学习,多读多写。”深圳第一 本书《深圳民俗寻踪》出版了,它给深圳人阅读带来了福音,更多人 进一步阅读了解深圳,寻找深圳民俗文化以考察和研究。
2013年,姐夫又出版了一本300多页的《深圳民间熟语》,为此书作序的叶春生教授谈到:“地域民俗语音车载的一方文化……深圳原 只是宝安县的一个小镇,30年间一跃的大城市,原住民衣冠习气有鱼 腥味 .....这些方圆俚语,见证了千姿百态的民俗,也沉淀着丰厚的岭 南历史文化”。这部著作不仅对我们研究深圳的地域文化有所贡献,更启 迪我们从语言资源、语言行为和语言意识层面去深化语言民俗的研 究,使这学科逐渐确立起来。
不仅仅这两本书,在他的书架上还有很多。细看得知,他所撰写 的《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节俗》两部著作分别获广东省鲁迅文 学艺术奖和广东省民间文艺著作奖。《深圳民间熟语》《深圳风物 志》多部著作被深圳市博物馆收藏。
七十年代初,廖虹雷创作深圳题材的作品寄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后,去学习了半年剧本创作。1976年创作改编八场粤剧《边防枪 声》,演出成功,名声传遍宝安县的乡村厂矿边防。八十年代至今, 创作了具有深圳特色的中篇小说《老街》《蛙田英姿》、东门老街》《红树林》等等。
他寻访古村落、祠堂、家谱,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写出民俗文章五百多篇,发表在全国省市级民俗、史志、档案、报刊上。
他不仅自己写作,还组织民俗作者深入龙华、石岩、坪山、葵冲、大鹏采风,参与宝安艺术中心深圳合成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写作。

四、
姐夫精力充沛,做民俗工作一路执着,寻访挖掘民间古村落文 化,过程艰辛,乐在其中。
十年前的一天,廖虹雷领着爱娣和我,由葉氏族后人万片带路,寻访古村落,一起来到兰水生环水楼调查,了解环水楼的纪实情况, 说是为环水楼申报作准备。
当年残旧的环水楼平时好冷清,围屋前巷墙有青苔和杂草,只见廖老师在围龙前街的右巷,左瞧瞧右看看,一边拍照,一边记录。环 水楼的那一对对铜、铁的门锁耳朵完整,进入巷的大门,石眼九孔和 硬木条锁保存完好。姐夫要我们记住,进门不要踏上门槛上站立,要跨过门槛这是传统礼貌。环水楼外围有一个旧水井,荒废没用了,当年此地有个兰水生学校,培养了好多人才,后来搬迁了地点。
廖虹雷老师后来对环水楼多次实地采访。为环水楼的申报辛苦做了好多实事,要他给我们简说几句,他说:“陈年旧事,没有什么可 说,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多次在有关会议上,本人拿出环水楼照片、史 实和故事,力争环水楼进入龙岗区志,进入龙岗区自然村保护名录和龙岗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葉氏环水楼落成120周年庆典筹备会上,领导宣布:环水楼将作为龙岗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修饰装修,不久的时间,有120年历史的环水楼“六廳十八井,四进一围龍”对外幵放参观,传承葉氏主人的美好愿望,感受深圳市本土历史文化底蕴。
2018年11月18B日,龙岗葉氏环水楼落成120周年庆典,姐夫廖虹雷是深圳的民俗专家被邀请嘉宾。万片是代表家族庆典上的主持人, 庆典参观祠堂和参拜,宴会热闹活动过程生动得很。由族长辈和区领 导讲话、有尊老爱幼老人上台授带礼仪领慰问金、儿童表决心传承家 风的新颖场面和精彩节目表演!
深圳改革幵放四十年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幵在坚持拼搏的深圳人和保护深圳文化的专家。客家方言“报纸做衫满身事”形容一个人事情 太多。意思是说虹雷姐夫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默默坚持发挥从事宣传 文化的正能量。

五、
廖姐夫退休十几年特别让人关注。
他每次采访,都拿笔抄抄写写,小孙女问他,“爷爷,你画的这是什么呀? 啊,是好久好久以前古时候的哥哥姐姐玩踢的足球呀!”中秋 佳节他就像小朋友一样和孙女做“柚子灯笼”照相。“他的民俗随笔录 本,客家方言、民俗文化、民间风情纪实故事,记录本写的满满。一 架旧的傻瓜照相机随身助手,古老村落围屋和民俗民间资料记录在 案。他说:“资料回到家里,在电脑台前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老手笨 重了,一字一句滴答滴答地敲打字盘不容易。”
在上海带孙子的那一年,身兼保姆和深圳的民间熟语的采访文字材料核实,遥控电子整理。家事国事家乡事,一件件清醒夫人银姐姐眼病在广州手术,姐夫也亲自在场照顾周到。
我评价姐夫廖老师对话这样说:“尊敬的廖老师,您是民俗文化专家,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您工作忙不过来的事多多。您为深圳 这方水土脚踏实地的贡献精神是深圳人的骄傲!优秀共产党员干部代 表呀!您平易近人,做事稳重,写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出书撰 写深圳文化风俗,无数人都在学习你的榜样。廖老师您付出的一切如 明灯的光,照亮本土文化人心中。去年听说您有病在检查治疗,聚会 见面您瘦了,可精神不错,为您高兴!”
姐夫退休十多年,退而不休,把工作排得满满,用心为人民服 务。
上世纪80年代,廖虹雷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 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俗学会会员、广东省 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本土艺术 团团长等等。廖虹雷的名字平凡中带着响声。
忘不了一个七十多岁老人在宝安县城的打铁文学社被打工仔围着 一室听他讲深圳老街的故事,累得面头大汗还要坐地铁回家;忘不了他在深圳市博物馆和省市民俗专家发言的情景。
清华大学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耶鲁大学校训:“在我的平凡世界里,我就是不平凡。”
廖虹雷 曾经谦虚的说过:“我觉得这不是我的本事,是生活赐予我的回报。我们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有饱满的果实。有了生活的深度,才有眼 界的广度,作品思想的厚度和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温度。”他多次对公众 讲座课上的一句耐人寻味:“在广东省内写作要按当地的风俗、用历史实事例写,不能乱编,实事还需要考证。坚守深圳民俗文化底蕴,究、保护、弘扬深圳本土文化,使之源远流长。”
他是守护深圳民俗文化的一盏闪亮的明灯,照亮了深圳,让民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在深圳百年古老自然村落文化保护与守护传承 的路上,弘扬历史文化精神的根和魂!
(初稿2018年12月,定稿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