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中山公园(4)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中山公园之四
今天我们仍然聚焦和关注社稷坛。据介绍,社稷坛俗称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之时。
从史料的记载看,社稷坛是按《周礼》"左祖右社"的制度建造的,它的内外坛垣与故宫东侧的太庙,也就是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左右对称。那么社稷坛到底何意之有呢?从有关资料中获悉,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坛身为汉白玉砌筑的三层方台,上铺的五色土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个方位填实,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象征。土台中央方形石柱,称为"社主石"或"江山石",表示皇帝之"江山永固"。
根据有关资料能够证实,明清的两代皇帝每年二、八月都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

中山公园一角
这里还有唐花坞。始建于1915年,1936年就原址重建。"唐"本作煻,为用火烘焙之意。"坞"指水边建筑。唐花坞,即为邻水的花卉温室之意。重建后的唐花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檐顶。其平面为燕翅形,当中部分做成重檐八方亭形式。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典雅。另据了解,唐花坞是中山公园一年四季陈列各种名贵花卉,举办专题花展的地方。
我们再来说一说习礼亭。清朝时此亭设在鸿胪寺内,后来移到了礼部。可以说是各地文武官吏用来熟悉、演习朝谒皇帝礼节仪式的地方。1914年迁移的这棵槐树,生于柏树树干的裂缝处,两棵树合长在一起,天然形成,被称为"槐柏合抱"。它是中山公园的园内一处极为有趣的植物景观,十分吸引广大游客驻足观赏。
关于中山公园的主要建筑,我们也做一下简要的概述。
我们在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获悉,中山公园的建筑主要有社稷坛、拜殿、戟门、保卫和平坊、水榭、兰亭碑亭、唐花坞、习礼亭、四宜轩、迎晖亭、花廊、宰牲亭、格言亭、投壶亭、松柏交翠亭、来今雨轩、音乐堂、长青园、愉园和蕙芳园、儿童运动场等。
关于中山公园的音乐堂,中山公园音乐堂,坐落在市中心著名的皇家古典园林--中山公园内,东眺天安门,西邻中南海,南望天安门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环境等,赋予了这座音乐殿堂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