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中山公园(3)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中山公园之三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社稷坛。对此我们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从中获悉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坛上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一些附属的建筑。
在社稷坛的东边,环境异常的清静,被称之为长青园,其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而西边的唐花坞,则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据说,这里曾经吸引众多的这方面的爱好者光顾。
我们透过一些相关资料还获悉,中山公园的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1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珍贵的石刻文物。

中山公园
另外据了解,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关于这一点,也是有史料记载并予以佐证的。
再说在公园的后部植了一片柏树林,还有筒子河上可划船,冬天冰封期间还能滑冰。不仅如此,这里更是隔河与世界最大的宫殿故宫相辉映,可以说波光楼影,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据有关史料记载,关于这里的主要景点,还有保卫和平坊。
另据介绍,其原名叫"克林德碑",建于1901年,1900年6月间,我国义和团群众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1901年9月,清政府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其中规定了"在遇害处所竖立铭志之碑"的卖国条文,此后不久,便在东单建立了克林德碑。
据有关资料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19年将其移建此处,并改名为"公理战胜"坊。
时间到了1952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决定将此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保卫和平"四个字为郭沫若同志所题。
我们再来说一说这里的古柏。据相关资料介绍,早在公元十世纪的时候,北京曾是辽王朝的陪都"南京",这里是当时都城东北郊外的"兴国寺"寺址。这几棵古柏就是辽寺的遗物。
这里还有兰亭八柱亭。对此,我们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证明其原为圆明园的遗物。亭中石碑刻有兰亭修褉图,另一面刻有清乾隆皇帝的诗句。
我们还注意到,相关资料也予以佐证道:其亭中八柱上,分别刻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摹写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诗及明代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清高宗、乾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墨迹。这些碑刻笔法刚劲有力,可以说这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佳作。现在八柱上所刻字迹虽已风化,但有碑帖流传于世。这同样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