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中山公园(2)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中山公园之二
我们继续昨天的话题。据相关资料介绍,中山公园还在保护好古树名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绿化美化,据不完全统计,其园林观赏树木已达一百多种,初步形成了以古柏为主体、乔灌花草交相辉映的大花园。
不仅如此,唐花坞、蕙芳园常年展出四季应时花卉,其中兰花、梅花、杜鹃、菊花、月季等专题花展以及全园性的大型花卉展览深受广大中外游客的好评。愉园里还可以观赏三十多种名贵品种的金鱼;来今雨轩饭庄可以品尝红楼菜肴;与此同时,公园还设有多种现代文化娱乐设施等。
关于北京市的中山公园如何定位问题,可以这样说,今天的中山公园已经成为首都和全国人民喜爱的游览、休闲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颇受欢迎的场所。

我在中山公园
我们还从历史沿革这个角度,还原一下中山公园的历史。早在1913年的时候,民国政府就接管了社稷坛,开始募集捐款,准备将其辟为公园。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当时称为中央公园,据介绍,这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修缮,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北京市中山公园在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在后来的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到了1928年的时候,由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把中央公园改为中山公园。在辟为中央公园后,除保留社稷坛外,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移入园中,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一些名石。
时间到了1937年,日本人占领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0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
时间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恢复了中山公园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时间到了1988年的时候,中山公园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我们从旅游路线上观察,通常情况下,北京的中山公园从南门入园,过门厅,穿过彩绘长廊,迎面看到蓝琉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石牌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胜"坊)。北边是成片的古柏,这些古柏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代时所种植,迄今已逾千年。不仅如此,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生。这被称为"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
当西行到坛门的时候,可看到一对石狮,据介绍,此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的。
另外,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的中心,其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其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如前所述,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到了1928年的时候,又改名为中山堂。其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不幸的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这一历史的悲剧,我们将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