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中山公园(1)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中山公园之一
中山公园,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主运动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中山公园位于举世瞩目的天安门的西侧,前临金水桥,背倚护城河,与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故宫隔水相望,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好去处。
北京中山公园的面积22余公顷,原为辽、金时期的兴国寺,此后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
时间到了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的时候,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便改建为社稷坛。正因为如此,这里可以说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当然,这些都是有史料记载并能够予以佐证的。
时间到了1914年,这里被辟为中央公园。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
我们结合相关资料的介绍,北京市的中山公园,其主体建筑为社稷坛,位于轴线的中心,其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
另据介绍,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到了1928年的时候,改名为中山堂。
透过相关资料我们还获悉,中山堂于2002年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大规模整修和完善,于2002年11月份又重新对游人开放。整修后的中山堂大厅内新建了一座汉白玉孙中山塑像。雕塑作品是由中国雕塑家学会会长程允贤历时1年创作的,塑像高2.1米,基座和月台高1.5米。雕塑作品上方匾额写有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天下为公"。展出有《孙中山与北京》展览。展览分为序幕及"世纪伟人"、"三莅北京"、"永恒的纪念"三部分,共展出图片200余幅,手书、语录、图表等30余幅,孙中山先生的文稿、衣物、书籍、印章、生活用品等复制品30余件。展览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孙中山先生去逝的详细病因,展出了反映治疗情况的病历和尸检报告的复制品。并增设了大屏幕电视、触摸屏及灯光设备。
我们还注意到,各种相关参考资料也体现出其四周的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其坛的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四面各辟一座汉白玉门,名"棂星门"。中间一道名"坛墙",坛墙与外墙之间,北有拜殿和戢门,西有神库和神厨、宰牲亭等。社稷坛分拜殿中山堂、坛南区、坛西区、东坛门外、坛北区等建筑。坛南区内有长廊、保卫和平坊、柏树林、南坛门石狮、水榭、四宜轩、唐花坞、兰亭八柱亭和习礼亭。古社稷坛由坛墙、神厨、神库、宰牲亭以及位于中轴线上的五色坛、拜殿、戟殿等组成。五色坛台由青白石砌筑,台上铺有五色坛土:南红、西白、北黑、东青、中黄。据了解,在封建社会坛土为各地进贡而来,周围的琉璃矮墙与坛土的颜色方位一致。坛台中央设有一块上尖下方的石柱,称江山石或社主石。五色土坛台的设置象征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后来自社稷坛改建为公园以后,在保护好古坛庙神韵的前提下,还在局部地区有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诸如相关资料中所说的:挖湖筑桥、堆土叠石、修建亭台楼榭,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格言亭、迎晖亭、水榭、唐花坞、来今雨轩、长廊、长青园、愉园、杏花村、蕙芳园等,移建了明清时礼部的习礼亭、圆明园中的兰亭八术、原东单的克林德石牌坊改名为公理战胜坊即今保卫和平坊以及河北大名古刹中的汉唐石狮。还有清代宫苑中的名石,如青云片、青莲朵、绘月、搴芝等,其中青莲朵曾是南宁宫苑中的名石。上述相关叙述,均有相关史料记载,有的也可以说是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