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拉下乡的公社一共分三个牧业队,两个农业队。所有的知青都按照自身的特点分到了各个大队。
若拉他们是呼格吉勒图大队,位于公社的最西边,紧紧地和其他牧场接壤。

若拉所在的大队知青群体,有一部分是呼市三中的同学,还有一些是呼市一中的同学,但大部分都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
若拉在心里数了一下,有大宁、其木格、额尔敦、许实、巴特尔、元柱、还有晓燕、秉兰、巴图以及一部分回乡知青。
离家远,又没有认识的人可以交流,久而久之知青们都常常相互走动,相互关照。自然形成了知青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起到了相当好的作用。
比如,知青探亲,又比如有的知青遇到了困境,知青与当地牧民青年发生了矛盾;知青在生活中遇到了麻烦。
在当时,知青的团结合作,都给予了许多人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后来,有的人提出实行供给制。也就是有一些不干活儿,就想吃饭的人想出来的办法,这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很不公平的做法。
再后来,大队主张由知青自己单独包羊群,自负盈亏,到了第二年,若拉和晓燕,额尔敦三个人包羊群,开始了独立生活。
冬季的风凌烈寒酷,若拉她们此时已经搬进了南山的冬营盘。若拉的蒙古包在一个很深的山洼里面。
牧民大叔家在若拉她们的西边,同样是一个很深的山洼里。从外面看,几乎都看不见蒙古包的顶子,只有稍稍往前走走,才会看到牧民大叔家。
所以,在冬季选择好安置蒙古包也是一种技巧和经验。
四面环山,一面紧紧地靠着洼,将蒙古包安座在这个洼里,安全就基本上是没有问题了。
如果下了雪,山体可以为你挡风遮雪,山洼里还可以存一些雪层,可以用作生活用水。
羊群的盘可以安排在这里,既挡风又不容易遭到野兽的侵扰。
若拉她们的生活就这样进入了冬季。
因为,额尔敦回家探亲,只剩下若拉和晓燕两个人,必竟是少了一个人,很多活儿要两个人承担,感觉很疲惫。
该去放羊了,还要不停的吆喝着,将手中的长鞭挥起来,打出“啪啪啪”的响声,让羊群听到后,就会放慢速度,渐渐地舒展队形,安静的吃草。
若拉等羊群稳稳的铺开队形,才慢慢的登上山坡的最高处,眺望远处的雪景。
远处的山,一半儿朦胧,一半儿清明,一半儿阴暗,一半儿明媚。
方圆几十里,茫茫一片雪景,苍穹萧萧,几缕炊烟,从山洼里飘飘而过,山坡下面,远远的看着有一群牛,还有一些骆驼,望着那天然的景色,仿佛是一副天然的水墨丹青一样,让人的心空旷,迷漓。
冬季的天气变幻无穷,时而刮着风,时而又飘起了雪花,时而阳光明媚,时而又雪飘纷飞。
回家的路上,若拉赶着骆驼车,车上装了许多的粮食和一些日用品。
因为要下雪了,如果赶不上,在太阳落山之前,回到山里,就会有迷路的危险。
雪花已经开始了飘落,风声越来越紧,雪花飘落在了若拉的身上,让她打了一个冷颤,车还在羊肠小道上走着,路上留下一个很长的车轱辘印子,又慢慢的被雪盖住了。
雪越下越大,骆驼拉着车吃力的走着,若拉有一点儿着急,因为,离南山口还有一些路途,于是,她拿起鞭子使劲儿的抽打骆驼,让它跑起来。
正在这个时候,就听得一阵马蹄声,若有若无的朝着这边来了,若拉心想,这回可好了,有人来,就不会迷路了。
想着想着,一个人影扑了过来,看上去,是一个年轻人。雪花落满了身上,特别是那顶狐狸皮帽子上沾满了雪花,由于呼吸的缘故,衣领和帽子上面也挂着霜雪。这个年轻人,也不说话,只是挥了挥手,就算是打了一个招呼。
若拉将骆驼车的速度慢慢的减了下来,骆驼因为奔跑而出了汗,这个时候又沾上了许多的雪花,让人看了,就像是骆驼穿了一件银色的铠甲一样,神奇而又瑰丽。
冬季的天很短,眨眼间,太阳就落山了。
雪还在下着,那些带着冰凌的雪花打在脸上,一阵生疼,像是刀割一样。
一路上与自己相伴的人没有说话,若拉奇怪的心,蠢蠢欲动,但是还是忍住了,始终没有说话,也没有过问什么。
到了,快要到家了。若拉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这个时候,在蒙古包前,才看请了那个同伴,居然是一个自己认识的人。他就是放羊时认识的阿木。
此时此刻他还在那里牵着马,对着若拉笑呢!若拉赶紧的招呼他,一路上也不说话,送人还送到了家,这个小兔崽子,若拉心里骂他,嘴里却说,回家了,还不赶紧去暖暖,喝茶去吧!

作者简介
白杨,女,蒙古族,退休教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余年。喜欢诗歌、散文,业余时间从事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