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家乡的白涂河》
文/山石
白涂河是我老家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靠着我们庄上的北边,是我小时候心目中也是大人们口中的一条大河,长大才知道这条河并不是太大,它西起兴化城里的上官河,东到与盐城交界的串场河,贯串整个兴化东西,全长有约57.9公里,到林潭向东就变小并弯曲多,只是听说,一直都没有去过。
听老人们说过白涂河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白涂河不叫白涂河,而是叫白兔河,是发大水后冲击而成的一条排水沟。随着洪水长年累月的冲刷,这条排水沟慢慢扩大,成了通往东海的泄洪河。那时的兴化就在海边,经过海水的不断倒灌,海里的贝类顺着河流逆流而上进入河沟内,等海水退落以后,这些贝类因为没能及时回头,干旱时河沟见底,贝类得不到水的滋养逐渐干死在河沟里,剩下了贝壳。这些贝壳经过若干年的日晒雨淋,最后风化了。那风化成白色的贝壳铺满了河沟,像是成群结队的白兔聚集在河里,那时候人们还缺少文化知识,比较迷信,以为是天宫白兔下凡。于是人们给它起名为白兔河,这一名称很快在河的两岸传开。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兴化发大水,河满沟满,据说白兔河上又来了一条白龙,这条白龙也像先前海水涨潮时上来的贝类一样,洪水退去后河水变浅,被搁浅在这里,白龙再也游动不了,没能及时退回东海。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从四面八方涌来。龙是人们心目中是行云布雨的神,人们对它十分敬畏,于是沿河两岸的老百姓都聚集到河边日夜守着它,为它焚香敲盆,祈求它升腾入海。然而事实并不如人愿,慢慢地,白龙的身体腐烂了,那腐烂时白色的液体慢慢在河中散开,随着水流渐渐地整个河面都变白了。沿途的老百姓看到这种情况,惊得使劲地敲着盆,大声的高呼着吉祥的话:“升天了,图腾了。”人们纷纷跪下,不停地喊“图腾了,图腾了。”也许是对龙的崇拜,或许是对龙的纪念,后来有人把“白兔河”改成了白涂河,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又过去了不知多少年,随着连年洪水的不断冲击,白涂河河面不断的被扩大,河床不断变深,原先的排水沟逐渐被冲刷成了能够泄洪、航运的河面达近百米的大河。据史料记载,到了宋代,它又成了兴化地区三大盐运河之一。后来由于周边河滩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壅塞的情况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重修兴化县志》(河渠)记载,嘉庆19年,乾隆25年曾两度浚其河道,民国《兴化小通志》也记载了光绪年间修治白涂河。
新中国成立以后,白涂河更大地发挥了运输、泄洪、灌溉、渔业的作用。
今天的白涂河由于河床变浅,河道变窄,再加公路繁荣,汽车进家,白涂河也卸去了他承载大型运输的责任。
我记事起对白涂河印象不深,主要是离我家比较远,平时游河洗澡都是在靠家旁边的小河夹沟里,第一次去白涂河去游大河,也是在伙伴们的撮合纵容下去的,到河边一看,哇,河(面)太大了,心里害怕而迟迟也不敢下水,害怕万一游到河中间没劲了,会不会沉下去啊,在同伴的再三催促下才下了水,大一点的同伴也怕出问题,就把岸边的小船撑划着跟着我们,我鼓起勇气,往对岸游去,快到河中心了,觉得力气不支,同伴让我仰游,可以节省体力,还真的是的,我一会仰游一会蛙游,手脚并用,终于安全地游到了对岸,虽然很累。
那时白涂河上还没有建桥,“隔河千里远”,出门就靠船,要有人要到河对面的村庄做亲戚,要么自己撑船去,要么就靠自己的双腿走着去,走着去的人就要有人摆渡,来到渡口,看不见摆渡人,就双手拢起,套在嘴上,做成喇叭状,鼓气高声大喊:“过河噢,过河噢!”对岸摆渡人听到喊声,从渡口的小屋里钻出来,上了渡船,架起橹,摇上十来分钟,渡船才到你跟前,再回头摇个十来分钟,才把你送到对岸。
我小学快毕业时,公社政府搬到我们红花,在白涂河上建起大桥,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出行,也繁荣了两岸人民的经济。
大桥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从当年的雄伟壮观变成了现在的危桥,现在大桥已被拆除,新的大桥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2021年10月28日作于无锡
作者简介:沈朋道,笔名山石,江苏兴化人,定居无锡。文学爱好者,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兴化市作家协会会员,龙溪文学会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让文学展示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