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俊科,网名了了,微博巴族十三客,河南西峡八迭人。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联盟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西峡楹联协会常务理事。出版有《恩情重于山》、《赵洼,曾经的地方》,《后凹,远逝的记忆》,《山村细雨》等文学作品集。

史说八迭(一)
文/李俊科
引子
八迭人,有谁知道八迭悠久的历史?不是我杜撰,知道者少之又少,就连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还得到过三爷李聚洲教诲的教书匠,对八迭的历史也是一抹黑。

2019年10月,回车镇文化站张俊伟老师送给我一本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回车镇志》,让我激动不已。带回家认真阅读,才知道当了一辈子教师的我,在历史面前显得孤陋寡闻了。八迭冲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竟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真的是藏在深闺人未知呀。这里人杰地灵,贤人众多,一个曾经出“先儿”(本地俗话:回车官儿,八迭先儿)的地方,都没有把八迭悠久的历史翻出来,真的是很遗憾。
不怨先人没有文化,而是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也不怨前人不知道,而是八迭冲(古碑上有“八迭川”一词,人们仍习惯叫八迭冲。)的历史变迁太曲折了。八迭冲的历史不说能触摸到汉朝,就是再往前还能触摸到三皇五帝,只是先人们没有太多的证据,或者说证据不足,不敢妄下结论。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有远古时代的战争因素,也有近、现代历史的人为因素。

二十多公里的八迭冲虽小,但属于战略要地,历史上属于兵家必争之场所。她同中原一样,几经战火的洗礼,人口多次被杀戮,外族轮番入侵,又再次被毁灭,这里的居民不知道被更迭了多少次,土地不知道被战火深翻了多少回,历史的痕迹早已泯灭殆尽,单靠人传人的方法加以传承,已经无法恢复,那种辉煌的经历,早已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再加上明末李闯王三洗河南时,采用的“道不拾遗”的方法,金子放在路边,如果丢失,说明还有人活着,就一追到底,斩尽杀绝,河南居民或许就一个不剩了。人口出现大迁徙之后,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八迭冲的百姓更不知道根在何方,谁还能知道八迭冲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历史呢?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最基本的方法大概有这样几个渠道:典籍的记载,碑文的篆刻,古树和古建筑的鉴定,地上、地下文物的重现,以及现存的地名、地标。只要有数个条件能联系起来,或许就可以证明。

明朝之后,随着大量外地人口迁徙到八迭冲道,知识与文化也就迁移了进来,至于史前的情况,知之者甚少,唯一能保留下来的,也就是八迭堂铭刻在石碑上的碑文,现存的古树、古建筑,或者留存下来的地名和地下文物了。我记得,八迭冲原来有许多石碑,大多是墓碑,记载的时间都不知道有多长。从李氏老祖宗坟墓碑上面的信息得知,我们的始祖是元朝仁宗宰相李孟,从山西辗转到内乡,其中一支是从内乡分出来的,清朝雍正三年落脚到八迭,至今也就三百多年的历史。八迭冲的殿堂、寺庙也有石碑,可能是历史久远的缘故,碑文模糊,难以辨认。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八迭堂学校大门口有三个台阶,都是用巨大的石碑铺设,最上面的那块石碑是白色的,应该属于汉白玉碑。石碑上刻的是正楷字,字迹很小,密密麻麻一片。因时间久远,再加上千人踩,万人踏,字迹模糊难认。我们几个同学好奇,课余时间就爬在那里,用指头抠着比划着,只认识“八”、“川”、“北”等几个字,至于其他文字,就看不清了。后来重修学校大门的时候,这三块碑就不知了去向。听大人们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八迭冲修黑子树水库砌闸门水渠的时候,连同本地所有的石碑,都抬去当盖板用了。能记载八迭冲历史的有力证据,瞬间就熄灭了。八迭,只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名字,实在让人痛惜。

八迭这个古地名是怎样流传下来的,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人们都这样叫。自从得到了《回车镇志》,我才知道了一二。《回车镇志》属于地方志,它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极高,记载的历史肯定都是有依据的。《回车镇志》里面有一段话,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怦然心动。我就结合八迭冲的地形特点去研读镇志,去查找历史资料,去触摸八迭历史的脉搏。顺着这个历史的脉搏,我又触摸到了八迭冲那段曾经的辉煌,的确让我激动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