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杂谈
尚东风(山东)
散曲何谓之称为“散”?是其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对比而言的,如作曲者纯以曲体而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称之谓“散”,它是一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散曲起源于旧时中原及北方地带乡谣俚曲的说唱歌词,散曲真正的流行,在元朝初期已见雏形,有学者朱有敦集当时流传较广的散曲小令编撰了一部《诚斋乐府》,该书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有史以来,记载散曲类最早的一部专业书籍,自此散曲繁荣发展,在继承唐诗宋词之风以后,文字修辞更加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流传吟唱更广,由于有关汉卿、王和卿、卢挚、姚燧、白朴、马致远等人的出现,将散曲这种文体形式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首散曲的题目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 曲牌名和曲题名,中间以悬浮间隔。散曲发展从单一的单首词曲“小令”开始,小令一般简短精悍,朗朗上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次有一种叫作带过曲,属小型组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式,带过曲是由在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带过曲所用曲牌一般最多不超过三首。再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起来的词曲,称作“套数”。和小令不同,套数是将属同一宫调中的若干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续写作在一起,数量也不拘,有的少则数首,有的多则数十首。套数的格式和组曲方法也是有一定的规定,组成套数的曲子必须在同一个宫调之内,在顺序上也要有规范;其次,要求整个套数之中需要一韵到底,在曲末要用“煞调”和“尾声”结束。散曲还有一个特点,大部分是长短句,词句不拘一格,句式短的有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并非曲谱规定格式是很多字,而是散曲有一种特有的可添加”衬字”的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规定以外而添加的口语字,当然也不能无止境使用衬字,衬字用的太多,太滥,也就没有规矩可言了。因为散曲各曲牌各自在字数 、句数、平仄、用韵,还有的在指定位置用去声字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旧时散曲用韵是用《中原音韵》,现在又增加了《中华通韵》和《中华新韵》。
到元朝后期,由于更多的文人加入,对散曲进行了格律式的规范,使诗词达意、用韵更加严谨,词句过于追求典雅工整,使散曲这种文学形式和宋词更加十分相近。从而致散曲丧失了词语活泼,个性鲜明的特点,丧失了群众基础,在民间的流传度逐渐萎缩。
时至今日21世纪,十九大的召开后,提出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抓起,散曲这种文学形式,在神州大地上又以星火燎原之势,正在蓬勃的发展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