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父亲的抗美援朝日记,整理到一半,忽然想起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父亲抗美援朝时所在部队到底是哪一个?在我所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有三个,到底是哪一个呢?父亲遗留下的东西。年代久远,丢失一些,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整理父亲抗美援朝日记的热情。
虽然在家人的讲述中,有夜袭美国兵,把美军打的措手不及,美国人强烈的抗议,不遵守白天打仗,晚上休息作战规律。至今仍为大家所津津乐道。但是父亲究竟在哪一支部队始终是个疑问。终于有机会,我问了哥哥。哥哥说那很好办,父亲所在的部队是唯一配备卡秋莎火箭炮的部队,是非常厉害的部队。你上网去查吧。
带着这个疑问,我上网寻找,抗美援朝中配备喀秋莎火箭炮的部队。终于找到了一篇侯博士所著《朝鲜战场的神秘部队,靠喀秋莎击杀10万美军,一枚六两黄金,值了》中了解到。父亲经常提及,为大家津津乐道夜袭美国大兵,便是喀秋莎功劳。侯博士是这样描述的,世人皆认为朝鲜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人海战术打出来的,其实不然,在那段舍生取义的艰难背后还有一支神秘部队在默默支援,他们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不留下一片衣袖却在轰鸣声中照亮整个夜空。为什么夜空美如画,喀秋莎的尾焰照亮了它。作为上个世纪的炮兵利器,喀秋莎不仅在苏联声名鹊起,更是在世界上享誉盛名。在一枚喀秋莎六两黄金的高价下,中国会毅然购买。从这篇文章中我了解了在朝鲜战场上配备喀秋莎火箭炮的部队是21军,这让我很振奋,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振奋人心,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以少胜多的战争历史。

周末哥哥来了,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因为父亲经常和哥哥说起抗美援朝的故事。哥哥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很大,也很贵重。如果一发炮弹打出去。没有响,那么团里会派人再去把他抢回来。可是在战场上抢一枚火箭炮,要付出的代价是人难以想象的。父亲曾说,和他一起拍照片的那些战友。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活着。他们的番号没有取消。是因为在战争中,一边是牺牲,一边是补充。前仆后继,战争的残酷,是我们和平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我告诉哥哥,我在侯博士的这篇文章中,找到了父亲所在的部队。那就是21军。在朝鲜战场上,唯一配备喀秋莎火箭炮的部队。这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部队,但是还有一个疑问,父亲究竟在哪一个团呢?
哥哥告诉我,父亲所在的团是坦克团,他所在的连是通讯连。我没有当过兵。这让我有些弄不清。于是我们又从团长说到营长说到连长,又从中学习到了不少知识。哥哥说,因为父亲是为数不多的中专生。 对无线电有研究,而且爱学习,在战争期间,就能够用朝鲜语和当地的人交流。所以很受部队领导的器重。所以父亲16岁入朝,17岁已经是团长了。
我年轻勇敢的父亲,投笔从戎。是那么的优秀,又是那么的勇敢,让人钦佩。父亲在战场的勇敢,是他们团里所有人都佩服的。因为搞通信,他们是战场上的最前站,他们有吉普车可以开,但是夜晚开灯,是会招致猛烈的炮火攻击的。战争期间,他们就吃过这样的亏。 所以相比之下, 有挑战性也有危险。哥哥说有一次,在打仗很激烈的时候。电话线断了。所能架线的地方,只有一棵胳膊粗的树。所有的战友。都不敢往上爬。情急之下,父亲拿起电话线,迅速的爬到了树上,架完线下来,看着高高的细细的树。他自己都傻呆了很长时间。 这让所有的战友都很佩服。
这顿饭吃了很长时间。更多的我们是在聊天。父亲在战场上的勇敢,让我感到骄傲。找到了卡秋莎火箭炮所在的部队让我很振奋,我对父亲又多了一份了解,我对战争又多了一份敬畏。这也就是为什么《长津湖》这部电影的上映,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当年上战场的战士们,那么的年轻,牺牲了那么多,让人泪目,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我们和平年代是多么的重要。
我在群里给大家分享,大玉儿说,加贝 ,我年輕的爸爸當兵直接去朝鮮在哪三個中哪一個我們都不知道,小時候只看過他的行軍床和水壺。
玉儿的话确实让人感到遗憾,我想起父亲抗美援朝保留的东西,曾经也很仔细,只不过我们可能淘气,弄丢了些。小时候我见过,有退伍证,水壶,茶杯,也真丝的手帕。印有抗美援朝的小布袋子,军功章。还有毛毯。很多战友的照片。合影,包括我以前晒过的那个在山上只有一棵树的合影。曾经想把他所有的日记给整理好以后,用抖音或者什么去寻找他的这些老战友。嗯,周末的时候,哥哥来的时候,一句话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那些战友都牺牲了。这太残忍了。
能够在战场上活下来,也是福大命大,他们上战场,下战场,再上战场,再下战场。来来回回补充了很多的人。父亲说,下战场的时候,一个团的人都不怎么认识了,大都牺牲了。
说起了父亲的退伍证,想起了父亲为学习,拒绝了伤残的证明,怕影响学业。又想起了父亲的退伍,哥哥,说, 他完全可以在部队上很好的发展。但是父亲爱学习,也恋家,这才是他为什么非要退伍的原因。一个人有自己的理想,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大概也是件很幸福的事儿。

审核/林枫
复审/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