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黄山 此生难忘
作者:钟俊杰
摄影:钟俊杰
策划:李腾双(自由翱翔)
制版:春到百草园

游黄山,是我此行的重头戏之一。黄山堪称“世界遗产,中华一绝”,以其独特的奇松、险峰、怪石而名扬世界,如一幅壮丽的五彩画卷,尤以黄山的云海和日出名震天下。“东方游圣”徐霞客的一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奠定了黄山在中国山岳风光中拥有的至尊地位。是中国十大名胜风景中唯一的山岳风光,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之前也看过有关黄山的图文资料,尤其是看了刘宽新先生于2020年4月拍摄的《航拍黄山》视频,更加激起我“黄山非去不可”的神往。古今各界名人大师都有登黄山的记录,山上石刻留下不少墨宝,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曾九上黄山,传为佳话,足见黄山之神奇魅力。

我们只有实际大半天的游览时间,只可看个小范围的皮毛之景,所以为了节省时间,上山之前就每人都带了干粮面包和热水作为午餐,但颇为遗憾的是偏偏天公不作美,早上动身上索道车时就是雨中行,到了山上更是风、雨、雾一齐来,能见度极差,峰、松、石都在一片朦胧之中。然而,突然觉得,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朦胧之美”吗?你看,那险峰,如屏障兀突而立,直插高天,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之势,风雨中时隐时现,正所谓“偶尔露峥嵘”;那怪石,或斜立山头,或如怪兽虎视耽耽;那奇松,更是千姿百态,在风雨中昂然挺立,直插苍穹。更有那千年傲立的迎客松,身在悬崖峭壁,却永远都长扬劲臂,迎接远道登临的客人。春夏秋冬,一如既往,风雨无阻……此情此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虚无飘渺的蓬莱仙岛!

越往上爬风雨越大,几乎吹得连伞都撑不起来。无奈,为安全起见,旅行社的随行人员只得通知大家打道下山,不少景点只得放弃了。我们一行人选择了在风雨中步行下山,没想到艰难无比!一路的石阶梯沿山而下,到了半山腰,一个个累得几乎走不动了,腿脚直打颤,再往下走,只得一手撑伞,一手扶着栏杆侧着身子一步步地挪,充分尝试了“腰酸腿痛”的滋味。下到半山路边一小亭之中,大家暂避风雨歇歇脚,吃了干粮充饥,稍事休息继续下山,而风雨没有停住的意思,完全颠覆了我之前想狂拍黄山美景的初衷。管他效果好歹,总要留点纪念,所以边走还是边拍了些片片,感觉要这样才对得起黄山,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亲朋好友的期待,总算是“到此一游”了。 慢慢回放拍下的照片,猛然感觉,那朦胧中的奇松、险峰、怪石倒似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丹青!

意犹未尽,不知此生能否再游黄山?如有机会的话,实在还想“蠢蠢欲动”!

作家风采

钟俊杰,生于1950年12月。兴文大坝人,中共党员,曾在叙永卫校学习,大坝医院退休职工。下过乡,当了近八年知青。任过教师,任过大坝镇文化中心站站长(其间办过文化小报《晏州文化》),任过法律工作者(曾任法律服务所所长)期间,被兴文县人民法院聘为执法监督员。曾任兴文县两届人大代表,一届政协委员。退休前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
喜欢文学和书法,也喜欢交文友,但由于经历坎坷,加之忙于生计,少有动笔。退休前《宜宾日报》曾整版刊登过散文《红军长征过大坝》,也曾在《晏州论坛》发过连载记实性散文《古镇文革纪事》。退休后,为了打发时间,也参加了兴文县两个较大文学社团“香山诗书画苑”和“凌霄诗词学会”。为避免老年痴呆而经常活动活动,有词条载入四川省《人大代表风采录》一书。

温馨提示

投稿邮箱
2563560978@qq.com
投稿要求
古体诗:律诗(古风意境佳)六至十二首,绝句(古风意境佳)十至二十首。投稿时每行两句排列,格式如下:
作者姓名(省名)
诗题
XXXXXXX,XXXXXXⅩ。
……
现代诗:两首及以上(最多不超过五首一百行)。
散文:一篇
小说:视篇幅而定
另外:附作者简介和一张清晰的个人生活照。
可以应作者要求配图和配乐(投稿时加入想配的图片和乐曲名称,注明演唱者等)所有投稿都以正文发送或加编辑微信707904340直接发送投稿,不发附件,如果投稿十日内没有收到用稿回复通知,稿件可自行处理。投稿以后记得加编辑微信号707904340,以便联系,未加微信的投稿,一般不予编发。
关注《春到百草园》能欣赏更多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