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小龙凭借“截拳道”和短距离击打“寸劲”功夫,奠定了世界自由搏击理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口语诗就是现代诗里的“截拳道”,研究的就是“寸劲”功夫。
“截拳道”主张“去枝叶,留主脑”,去掉所有的花架子,干净利落,一招制敌。口语诗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去掉一切装腔作势和无病呻吟,真正还原到“白描”,回归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传统手法中,枝叶太多,无用的东西太多,假大空的东西太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字表情达意最本真的力量。较为明显的就是,过去诗人要抒情,总离不了“啊”“吗”“呢”,要表达思想,总得挂靠高大上。其实,一般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复杂,也不需要动辄“无限上纲”。
用口语作诗,其实也不是“新发明”,自古有之。《诗经》中十五国风,基本就是当时的口语,汉乐府也是当时的口语,李白《蜀道难》开篇就是口语,苏东坡更喜欢用口语。毛泽东也主张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说白了,就是富有表现力的口语。
有人说,口语作诗,他日产量可达万首,我相信,但要做出一首好诗,恐怕一辈子也难实现。好的口语诗非常讲究,它应该精准地截取生活中那一个最生动最有诗意的细节和片段,而不是把生活一股脑儿地搬上“银幕”。它要的就是生活中的那一股“寸劲”,要求你把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悟和最真实的情感用最精练和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正所谓“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
口语诗最忌讳诗人直接跳出来表态和抒情,更多地使用客观真实的叙述、客观真实的描摹、客观真实的记录。这种“叙述”、“描摹”和“记录”中又必须蕴含诗意,这种“诗意”又必须留给读者去咂嚰,把最大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留给读者。也就是说,读者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看客”,而变成了“参与者”,最后达到一首好诗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效果。
欣赏口语诗,读者一定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去参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参与,尽量与作者零距离的“感同身受”,才可能“通电”,才可能产生火花,从而达到共鸣!
其实,口语诗真是好东西,真的很美,慢慢咂嚰吧!只需要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审美习惯就可以了,直接地说,就是去掉一贯的审美惰性,把自己由旁观者看客变成参与者和演员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