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流火话双辽(散文)
文/杨继廷
灵气所钟,大美双辽。巍巍宝塔,潺潺辽河之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风景独好。优美的仿古文化长廊和七星湖及一马树等大小公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而双辽古镇郑家屯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在千年的积淀下愈加深厚。双辽市位于科尔沁草原边陲与辽宁东北部、内蒙古东部相毗邻,是吉林、内蒙古、辽宁三省的交界处,素以“鸡鸣闻三省”著称;双辽历史较为悠久,早在远古“禹平水土置九州”时,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双辽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地。双辽幅员面积3121平方公里。辖六个街道,12个乡镇,42万辽河儿女。古镇郑家屯,塞外璀璨明珠,誉冠九州,而今大美双辽。
郑家屯相传在大洪水时期天降七条船,把当地人们解救到船上,过后船变成七座山,所以双辽古镇郑家屯称为七星之地福地,和远古相传诺亚方舟一样惊奇相似,七座山是,大哈拉巴山,小哈拉巴山,大土山,敖宝山,玻璃山,小吐各尔祭山,大吐各尔祭山。两条辽河在此汇集,两河主事被皇帝封为乌龙,有卧虎屯传说和王立田先生写的巜哈拉巴山的传说》等各种传说传奇故事。此地有金朝点将台,是孝庄皇后故乡,是达尔汗王所在地。

后太平遗址群的考古发现和发掘,填补了东辽河流域青铜时代田野考古的空白,素面束颈陶壶和壶形鼎熠熠生辉,记录岁月沧桑。李富春、陶铸、黄克诚、吕正操、邓华、阎宝航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双辽留下过光辉足迹。在他们的领导下,双辽在解放战争时期有过一段非凡经历,红军干部何光、邹日贵、王奔、刘玉楷等长眠在双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郑家屯自古以来就以“辽河航道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和“东北重镇”而闻名全国。曾经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有“沙荒宝路”之美誉。新建的郑家屯公园就有“沙荒宝路”雕塑。民国初年,郑家屯已发展为政治、军事和商贸重镇,达官显贵聚集于此,高修门庭宅院,大建公馆寺庙。1922年(民国十一年),奉系军阀吴俊升由洮辽镇守使升为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后,在郑家屯大兴土木,建起行辕,俗称大帅府(今双辽市博物馆)。如今的帅府广场成为休闲娱乐场所,每天晚上都有扭东北大秧歌和跳广场舞的人员。当年全城有4大公馆,最大的是吴俊升的公馆。当年镇内还兴建了一些宗教建筑,城隍庙为当时最大的庙,属四合院式建筑。此外还有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佛教堂等。
1926年(民国十五年),四(平街)郑(家屯)铁路建成通车,郑家屯又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后来郑(家屯)通(辽)、郑(家屯)洮(南)两条铁路相继开通,促成了通辽、洮南的发展,郑家屯便失去往日的辉煌,但仍保持着中继市场的重要位置。

当年张学良将军的夫人于凤至之父于文斗由山东省海阳县下关东,到郑家屯落脚,推挎车起家,靠经营粮栈米庄“丰聚长”为业,成为富户。于凤至生于怀德县大泉眼村(今公主岭市南崴子乡),5岁到郑家屯,10岁入私塾读书,16岁考入奉天(沈阳)女子师范学校。于凤至在郑家屯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由于她品貌超人,天资聪慧,加之其父与张作霖有患难之交,1916年(民国五年),于凤至19岁时与张学良缔结良缘,在此地完婚。
199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如今的双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飞速发展,城乡日新月异,市内高楼林立,人们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向着新时代一路高歌猛进。双辽这片热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辽河儿女,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悲欢,我们与故土的亲情、故事和文化已经深浓于骨血之中,不可分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祝愿我的家乡双辽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备注:参阅有关资料收集整理而作)
2021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