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涧溪的致富法宝
张弛有道
我们是怀着好奇心来到三涧溪村的。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视察;三年后同样的季节,我们跟着百脉传情-庆祝建党百年红色采风活动组也来到了这里,只是好奇这里有什么法宝引起大家的关注呢?
在濛濛细雨中,我们下了大巴车就被工作人员引到了党群服务中心,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来过的地方。在看了短片和新闻视频之后,我们开始对这个村子有了深入的了解。
据《章丘地名志》记载,胡山后红花山下向北有两条溪流叫乾河,围着它先后有了西涧溪、东涧溪、北涧溪三个自然村,后来组成了一个行政村叫三涧溪村。虽然同属于一个行政村,但这三个村子人心不齐,民主选举村委都打自己的小算盘,最后造成一种乱象,从1998年到2004年,这个村换了6个支部书记,谁上去以后都互相拆台。短短6年时间,村里负债80万元,大家说“神仙也救不了了”。上级没办法,直接要派一个人下来干工作。这样,章丘实验中学的高淑贞老师被派到这个村里干支部书记。
当时,她抱着学校赠送的一台微机,左拐右绕才进了村子。三涧溪的土质特别,跟黄河滩上的土不一样。黄河土干了一蹭就掉了,这里的土粘稠,干了像水泥一样,抠都抠不下来。这种环境使三涧溪村出不来进不去:南边是胡山没有路,翻不出去;东西两侧是大水沟只有很窄的桥;要出门,得走到别村的路才能到省道上。村里的路下雨没法走,不下雨一样难插脚。家家户户把污水往外一泼,路上就成了小河。没有自来水,供电也困难,夏天开个电风扇都能跳闸。党支部没有办公室,临时借了面粉厂的一个黑屋子办公。
可是,三涧溪并不是从根上就穷的,历史上的三涧溪村也曾熠熠生辉。这里作为明清时的古官道,曾经街容繁华,贸易辐辏,商贾云集。马国华修圩墙,修的圩子“塞北京”,马国翰辑佚书,“玉函”书版,万世流芳。作为龙山文化的沃土,这里应该有淳朴祥和的民风。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徐锦庚社长曾写过《涧溪春晓》,说它“曾经阔过”。改革开放中期,这里集体企业遍地开花,村办面粉厂、村办供销合作社、村办挂面厂、村办大饭店、村办锻造队……在马世昆老支书的带领下蒸蒸日上,那时万元户都不多,这里年超30万元。这么好的一个村为什么穷了,乱了?
高淑贞想,组织上让我来治穷,我就得先知道穷的原因。原来富裕是跟上了时代步伐和党的政策,丢了这件法宝,村子变穷了。要治穷,就得先治乱,就得先统一思想,用党的优秀理论武装大家的头脑。“发展不发展,关键看党员;进步不进步,关键看支部”,她先抓党建引领工作,把140多个党员分成5个分部12支队,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入手,创新建立“五个一”为民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党旗飘飘映四邻,四邻联动党放心”主题活动,对党员实行“家庭捆绑式”考核。到目前,全村将要实现网格化管理。党支部坚持四个雷打不动:每周召开例会,每月15日召开党员大会,每半年组织党员评议,每年底进行综合考评。抓住党建这个法宝,三涧溪出现了由乱到治的局面。
怎么由穷到富?高淑贞又开始绞尽脑汁。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高淑贞带领村委班子没白没黑地奋战在了工地上。脸黑了,人瘦了,半年时间,三千米长十米宽的水泥路通车了。紧接着,清脏,治乱,通自来水等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高淑贞带着党员干部白天黑夜地入户走访和村民拉家常,了解民情。每当上级文件和党的政策下发到手里,她都积极浏览,仔细琢磨,把文件上的内容先消化了,理解了,再变成章丘土话说给大家听,并积极落实。她觉得,这是带领大家致富的如意法宝。
2006年,章丘启动了沿经十东路跨越发展的规划,为了兑现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诺言,高淑贞积极争取让工业园区落户三涧溪村。为此,她敢于碰硬,带头爬上房顶拆除违章建筑。有的户主竟然以死威胁,拿着菜刀闯入她婆婆家里,把老人吓得尿湿了裤子。这也动摇不了她的决心,终于让73家企业落户园区。2017年仅利税就达到1.3亿元,村里8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近3万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涧溪村时作出的重要指示。十几年来,高淑贞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一颗初心为百姓,一身前行担使命。多年的艰苦奋斗,让三间溪村由一个群众问题村变成省级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老百姓明白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就是致富法宝。
目前,三涧溪标准敬老院平稳落成,二十多栋安置楼横空出世,学校教学楼拔地而起。村里拆迁改造,按面积还是按人头分配可以让百姓自己选择,一个宅基地换两套楼房,老百姓基本上不用添钱,花钱只是买配套和车库,一平方才800~1200块钱。现在整个村子即将搬迁上楼,进展顺利。村里卫生所小病不出村,可以开药打针,针灸推拿拔罐,让老百姓除了老有所养还病有所医。学校里,各种多功能教室齐全,信息化教室、音体美教室,样样不少。而这1800万元的小学改造,村里紧跟党的政策,就争取了1280万以上的资金。现在的三涧溪高楼林立,街道敞亮。他们仍然在积极规划,路南边四千多亩的工业园,正准备打造古村旅游;北边是1500亩的农业林区,想和百脉泉酒业合作,联手开发高粱地等。
给我们作报告的村妇女主任叶贵芬说:“我们党群服务中心的这个三层楼,一层是为民服务的地方,二层开党大会,三层两委办公。这是我们第4次搬迁的办公场所。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党史学习年,对于老百姓来说,要学党史,学新中国史,学改革开放史,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村的搬迁史包括我们的办公室变迁,就是学史的一个缩影。”
在参观展板时,我明白了这五块展板顺序摆放的初衷。“抓班子带队伍,由乱到治”是基础,只有抓住党建这个基本法宝,其他的“抓产业谋发展,富民强村”“抓环境优生态,回归自然”“抓人才强服务,引贤聚智”“抓文化促和谐,传承家风” 才能落地生根。只有贯彻党的精神,把群众组织起来,落实村民自治机制,才能汇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在原来的党支部现已经变成农事汇展示区的大厅里,我们看着小米锅巴、蒲公英面条等有机粮食和三涧溪黑陶、章丘铁锅等,忍不住纷纷购买。旁边乡村产业振兴工程馆里,电子屏上正播放着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的内容。他握着高淑贞的手,说:“你付出了,你辛苦了,我谢谢你为党所做的这些工作。” 这位“治村不怕难,致富带头干”的女强人瞬间落泪。
我们没有见到这位带头人,但她的村民都在讲她。为了这个村的发展,她的一个儿子不幸夭折;她女儿7个月的时候,她走街串巷一天都没喂孩子一口奶;而她自己累得嗓子说不出话来,到最后不得不动了手术……到现在,他们村已经接待了17万人次的参观考察。高淑贞在十九大后做汇报宣讲了50多场,每场都引起共鸣。她认为不是自己讲得好,是总书记的报告有讲头有说头,让老百姓有盼头有干头,还能尝到甜头。
三涧溪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国家政策带来的红利,总书记来视察,也让他们明白了总书记就是想看看党的大政方针在基层落地的情况。
2020年是脱贫致富的收官之年,但收官不意味着结束,因为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对三涧溪来讲,有了党才有了家,才有了现在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

